他许地位低下的士人以尊严和机会,士人以身家报之
孟尝君本人的能力在战国四公子里,虽然比不上万古希声的信陵君,其安身立命获取小团体的既得利益而言,却是4人之中最厉害的。
战国四大公子养士成风,尤以孟尝君田文为最。在薛邑,他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田文,号称食客三千。
食客,并不是来吃白食的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要做士是非常不容易的。
何为士?非庶民,受过教育,懂文化,甚至是破落贵族,王族后代。当时最主要的人才库。
引用我在知乎的提问 怎么看孟尝君食客三千? 中关毛的回答:
食客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群,其来源大抵是社会变革后的破产国人,也就是所谓士农工商中的“士”。
国人这个群体,就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广义贵族阶层,他们大体来源于统治者的亲族。不妨举几个例子做对比:
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建国,以羯人为“国人”;北魏雄踞中原,以鲜卑人为“国人”;元朝入主中原,以蒙古人为“国人”;清朝入主中原,以旗人为“国人”。从这几个例子就能看出,国人到底是啥东西了。
就像元朝的蒙古人也可能沦为屁民,清朝的旗人也可能沦为穷鬼一样。周朝的“国人”不幸经历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一个个都丧失了垄断人事选举和军事立功的特权,从原先的贵族变成了“庶人”。而这个阶层虽然丧失了特权后,不代表他们真就要沦为一辈子只会种地当炮灰的庶人了,他们还是跟庶人有很大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是教育。没错,国人毕竟是“士”,是有能力也有这个意识对下一代做好教育的。而庶人则一般没有这个意识甚至是能力。典型的例子就像,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其身份几乎清一色是“士”,几乎找不到一个疑似纯庶人出身的。而国人即便穷困却也往往能有教育下一代的意识及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就像我们熟读的孟母三迁,孤儿寡母的生活肯定不会多富裕,但孟子他妈就不会很现实地教孟子做农活放羊放牛做生意,而是用尽一切方法让孟子远离种地放羊做生意,让他接受教育,做一个“士”该干的事。
所以在教育上仍然高于庶人的国人阶层,即便遇到大变革时期的特权消失成为破产贵族,他们对统治阶层而言,仍然还是唯一的人才储备库,选拔人才,还得从这些破落户里找。因为庶人几乎是没有接受过教育,难以履行政务的。
这时候列国的大贵族就开始流行起了自掏腰包养活这些破落户,从其中选拔人才、训练武士、甚至培养私人武装的潮流。到了战国中后期,更是蔚然成风,像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贵族,个个养士数千,花费巨大,但也获利甚剧。像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就能左右朝政,信陵君能背着国君以一人之力筹划援救邻国并发动合纵,这种势力都不是后世的贵族所能比拟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养活的这些“士”,都不是闲汉,而是巨大的人才库,也是潜在的私人武装。对人才的掌握上,他们比普通的国君牛逼多了。
2)所谓不分贵贱待遇相同这点,从之后与冯谖的交往可以看出,他对于来投靠的门客,还是分三六九等的:分有鱼可食之客,有车可乘之客等。
3)司马迁:“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孟尝君,适合自立,而非做人臣。因为他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他所侍奉的王,最终导致“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钱穆言)
4)荀子:“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这句话意思没错,不过显然是从主子视角来看待孟尝君。
5)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鸡鸣狗盗出其门,的确会导致非常多爱惜羽毛和自身名声的名士不远入。然而其时,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小战不断很多小诸侯灭亡导致不少贵族沦落为囚为奴。这些人却是在这里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的。
6)《史记》: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完全不是仁德宽厚型,被人嘲笑面容,便灭了人家一个县。
钱穆:“其时孟尝君在齐固已戴震主之威名,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
参考阅读:
孟尝君是不是战国四君子里最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