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弃内战,一致对外
王铭章自幼父母双亡,还好有好心人资助他上学,因此他不光有勇有谋还很有学问,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师长。
内战的时候,王铭章和红军是对立面,随着日本侵华,全国上下开始一心抗日,王铭章的川军队伍率先响应号召,什么内战不内战的先放一边,大家一致对外先打跑侵略我国的敌人才是当务之急。
奔赴抗日前线之前,王铭章仅说了几句话,短短几句话可谓是铿锵有力,表达了王铭章去抗日前线赴死的决心。
他还立下遗嘱:
“吾以死报国,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则建立公益事业。”
二、前线厮杀
出剑门,过巴山,爬山过河,王铭章领着全师的队伍到了西安,然后又领命去往山西,刚到太原屁股还没坐热,又领命去往岩全镇。
军令如山,王铭章一点都没耽搁就领军奔赴目的地。
刚到岩全镇,王铭章的队伍就遭到了日军的袭击。
这次战役虽然说是打了王铭章一个措手不及,2000多人阵亡,但是王铭章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
日军攻打下南京,接下来就开始考虑要抢徐州了。
徐州,这可是一个要塞,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楚汉之争。
那么,为什么大家要争徐州?
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徐州都是必经之地。
徐州因优越的地理位置,物产也丰富,拿下了这里,作战的物资不能说不再愁了,至少也是解决了一大半的物资短缺的大难题。
接下来滕县之战就要开打了,这场战役比在岩全镇惨烈得多得多。
三、滕县保卫战
滕县(今山东滕州),鲁南要地,日军是必须要经过此地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守好。
当时,王铭章带领的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122和124师,他派了两个团,一个团在滕县以北的北沙河驻守,一个团在滕县东北的平邑城驻守。
日军开始攻击滕县,我军誓死抵抗,无论日军怎么变着花样的攻击都没让日军得逞。
日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要逼迫我军放弃正面阵地。
当时的日军有上万,而我军的兵力是远远不足啊,就算是援军来了也是人数不够,能战斗的也就两千来人,这兵力上的悬殊也太大了。
王铭章一点都没有退缩的打算,只要两眼一睁,誓死就是干。
王铭章开了一次动员大会,他说:
“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
1938年3月16日,日军在空中和地面都对王铭章的队伍发起猛烈地攻击,可是久攻不下,于是日军集中火力打滕县东关的寨墙,终于给寨墙豁开个口子,日军一看这个办法好使,就开始猛攻这个地方。
日军派了个先头部队,先进去看看,结果被王铭章的一支队伍来了个瓮中捉鳖,先头部队的数十人全被灭了。
日军不信邪,对这个豁口又发动了数次进攻,却均以失败告终。
我军损失惨重,敌军也没讨到什么便宜。
战事吃紧,王铭章向上面汇报请求支援,上面派了援军,可是援军得知日军有上万人,而王铭章的队伍也快被打没了,同时二十二军还遭到了日军的猛攻,为了保存实力,援军并没有去救援。
第二天一早,日军又开始加紧攻击,炮火是一波接一波向滕县轰去,顿时,滕县变成了一片火海。
日军分出多股力量,向滕县不同方位发起猛攻,王铭章的队伍是损失惨重,焦急的王铭章继续向上面请求支援,可是最终也没得到上面的回答。
王铭章知道,他誓死保卫国家的时候到了。
他们秉着多杀一个敌人就赚一个的信念,跟敌人血战到底。
最终,王铭章和他的队伍,共3000余人,无一人生还,无一人投降。
王铭章,身中七弹,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