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到了,这可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一直以来,总想给母亲写封信,提笔却不知道该如何写。本以为自己的语言丰富,但是却发现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我对母亲的爱。无法想象儿时的母亲是那么年轻漂亮,每每在周末的时候,会骑自行车带着我花费半个小时,为的就是到公园去喝一碗羊汤。奈何我只喝汤从来不吃肉,母亲依旧是高兴的坐在矮桌旁,看着我把满满的一碗羊汤一股脑儿喝完……
现在想来,母亲会为我尽她的所能满足我想要的一切东西,但是因为担心我牙会被吃坏,很少满足我的这方面要求,所以每每看到别的同学吃巧克力,软糖吃冰棍,在一旁的我都会羡慕的要命,但苦于兜兜里没有钱,怎么办?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母亲拿钱的时候不小心被我发现了,在衣橱里的夹缝中,母亲放了不少的钱,有10块的、20块的,想一想那时候美味的牛奶雪糕才一毛钱,大大的泡泡糖也才五分钱,……于是我偷拿了妈妈的钱,之后我记得自己忐忑了好一阵子,生怕妈妈有一天会发现,在忐忑不安中熬过了几天,我看到妈妈并没发现,窃喜了好一阵子。直到有一天妈妈不经意间问我,好像钱少了,你拿了吗?妈妈的随口一问,让我惊恐不已,我以为妈妈真的发现了,我回答是的,还记得妈妈表情非常惊讶,“你真的拿了?”“对,我真的拿了”“拿了多少?”“拿10元钱,”妈妈并没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么愤怒,只是告诉我,下次拿钱或需要用钱的时候,和她说一声……没有想象中的狂风暴雨,事情就这样平静的过去了。若干年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时,我依旧心存感激。母亲在平淡的岁月中,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记得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私下里拿过母亲的一分钱。
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悟时,已经是在深深的回忆中。对母亲的付出感同身受时,我们也进入了付出的季节。因为该付出的,母亲都先为我们付出了。往往是在回首之际,在远行之前,在离别之中,才蓦然发现,我们自始至终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也从未离开过母亲的牵挂。
小的时候,对母亲是一种依赖。青年时,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舐犊之情。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过正午,人生有了春,也有了夏,此时对母亲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伴随着生命的脚步,当我们在细数着自己一根根白发,惊叹着岁月不饶人时,才想起母亲曾为了我们付出了何等的艰辛!
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妇人,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共有的特质,心底善良、性格率真、为人诚恳、吃苦耐劳……母亲一生勤俭持家,为我们操碎了心;她把我抚养大,送我上学,然后参加工作,结婚成家。母亲芳华衍变沧桑,青丝熬成白发,她大半生的操劳,都是为了儿女的成长。 那时候爷爷瘫痪,奶奶身体不好,母亲是一名印刷厂工人。平日里妈妈既要去工作,还要想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实属不易。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辛辛苦苦把我和妹妹培养成人,我很感激母亲,在往后余生的日子里都愿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宠爱她孝敬她,母亲陪我长大,我愿陪她慢慢变老。
从我记事起,我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的运转着,日复一日地在工厂和家之间忙碌着。我的母亲为我们上学、成家、立业,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辛劳,最终将我们养大成人,想想这其中有多艰辛!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快快过年,因为过年有荤菜吃,好的年景还有新衣穿,但母亲却始终穿着那件旧式的衣衫,只是那补丁一年比一年多。
小的时候,只有饿了、困了,才知道回家,未进家门就会喊:妈,我饿了!每次最期待的就是玩到饿的时候,看着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然后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有享过什么清福。在那难苦的岁月,哪怕是玉米窝窝头能吃饱也行,这是她当年梦寐以求的美食。那时候,家里穷,饭菜油水不多,每次吃饭,母亲总是把好一点的饭菜留给我们。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尽我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每当我想起母亲背对我们喝剩粥的背影,我的心就会痛。她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我们身上了。
告别母亲,当我走出家乡,远赴外地上大学时,母亲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出门外,当我走出百步之后再回头看时,母亲依旧站在原地,手搭凉蓬眺望着我。那时秋风正凉,风儿吹撩着母亲满头华发,有种不可名状的潇瑟和孤寂。母亲站在马路中央,孤零零的,望着路的尽头,期盼着我下一次的归来。她的背影在风中有些孤独,有些期盼,还有些挂念。此时,我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完成学业,混出个样子来,让母亲宽慰……
后来,我大学毕业之后离家远了,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那个时候,母亲更是对我疼爱倍加,回家后什么都不让我干。母亲不仅要做劳累的工作,还要干很多家务活。
有一次母亲抱着一摞碗盘出门槛时,尽跌落在地。我看见母亲瘫坐在地上,碗盘散落一地。我慌了手脚,忙过去扶起母亲。常年累月母亲从来都没有闲过,即使到了过年,我们都正和亲戚朋友聊天时,母亲还得做满桌子饭菜招待客人。母亲那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岁月在母亲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痕迹,灯光下映出了母亲瘦弱的身影,看着她每天为这个家操劳而渐渐累弯的脊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恩情,我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七十岁以后的父母,他们在子女面前的顺从是卑躬的、讨好的、小心翼翼的。像个想得到夸奖的孩子一样,先把东西捧到你跟前,等你眉开眼笑了,他才跟着笑逐颜开,由衷地分享你的快乐。这种讨好令我有些心酸和一种隐隐的负罪感。
《朗读者》里有一句话:“年少的时候,父母选择用适合的爱引导我们;年长之后,我们却选择了用疏远的爱回馈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超过孩子对父母的爱,很少有孩子能像父母当年抚养孩子一样照顾年迈的父母。我想,也许这是因为长大以后,孩子也成了父母,他们的目光总在追逐自己孩子的方向,却全然忘了回过头去望一望,那束永远跟随着、凝视着他们背影的深情目光。
那时我才清晰地注意到母亲双鬓上的银丝和那岁月刻下的皱纹。当我转身离开的那一霎间,我的热泪便随意如流。母亲是一种岁月。每一缕白发,每一道皱纹,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人世间忍受最多苦难、咽下最多泪水、包容最多无知、体贴最多心灵的是母亲,是伟大的母爱。
岁月如歌,母爱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