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放假,要开家长会。四点起床,步行到火车站,五点的火车。车没有晚点,人不少,三个小时的车程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结束了。下了火车,转公交,人还是比较多,好在有位置。
车走着,和同行的家长聊着,车每到一站,都有上有下,总的是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位置的只能站着。
大约经过了三四站,随着车厢里人的不断移动,隔着两三个人,我看到对面的车座旁站着一个老者,一手拉着扶手顶杆上的吊环,一手捧着一本书,旁若无人地看着,公交车运行过程的晃动根本没有影响到他。心里顿生敬意。正欲起身给老者让座,紧挨他座位上的一个小伙子比我更快地站起来了,正是给老者让座的。老先生先是推辞,小伙子说自己下一站就下车了,老者这才坐下。因为车厢里人多,我在对面只能隐约听到他们两个的短暂交流,大意是小伙子佩服老者看的是文言文的书,老者说只要看的多了,和白话文的书一样好看。然后老者就又进入了静心看书的状态,小伙子也没再打扰他,也站在旁边看着。此时觉得真是一道美景,拿出手机偷拍了一张风景。
小伙子又陪了三站路,才下车。为小伙子的善行点赞!
车上的人稍少了,上来了一个老人,我赶紧起身让座,趁此机会站到了老者的旁边。此时才看清他看的是《史记》,他仍然气定神闲的看着,还拿着一截铅笔,不时地做着批注,车厢的嘈杂和窗外的风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等我下车时,老者仍然没有到站,不由得又偷拍了几张照片,心底仍然是由衷地敬佩!
和老者比,自感惭愧。我们现在的阅读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每一天都会以事多没时间为由,也会拿“用手机阅读更方便”为自己开脱。此时又想起去年冬天也是来郑州,参加《教育时报》的一个活动。在拥挤的地铁里,看到一个女士也是捧着一本书在读,临下车时,书本往包里一装,一个优雅的转身。也是一道优美的风景。
和女儿返程时,到火车站时离开车尚早,天气炎热,就和女儿早早地进了候车室。到处都是候车的人,可以说是人声鼎沸。除了谈话交流和吃东西的,其他的人都是现在的人们在无所事事状态下都会选择的状态——捧着手机。
已经没有座位,就和女儿在大厅的一角站着。女儿准备去接水,刚走出去没几步,突然转回身叫我,让我随着她的手指看,只见一个学生模样的男生,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手里捧着一本书,也是拿着一支笔在读的同时做着勾画。大厅里的嘈杂好像和他没有一点关系。女儿也是连连佩服。我表扬她能发现风景,也是不错。
只觉得在当今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少,如此美景,当保存下来,用以鞭策自己。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有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