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用酱油拌米饭,洒几粒葱花,那真是又鲜又香啊—”
好的酱油是会讲故事的,有滋有味的。
酱,是上天赐给江南人的恩惠,因为只有江南才会有黄梅天,才会有生出好闻又好吃的浓浓酱香的“黄霉天”。
从前的江南人家,各家的廊檐下会或多或少地排列几口或大或小的酱缸。
酱缸、酒缸、染缸—人们口口相传的绍兴“三只缸”,酱缸是排在第一的。酱缸的产地在安昌,其代表正是仁昌酱园。
从安昌古镇老街东首城隍殿,望街河南岸,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白墙上写着偌大的四个字—仁昌酱园,这便是百年老字号“仁昌酱园”的所在地了。
仁昌 酱园
早在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绍兴人徐仁昌出资1200银元,在安昌镇水阁桥头办了一家酱园,以“仁昌”为字号,自此开始了仁昌酱园的生产经营。
徐仁昌是位颇有远见的生意人,他深信,做生意一定要讲究质量,信誉至上。因此,他制定了严格的生产制作标准,高薪聘请有酱油酿造经验的老师傅把关。
就这样,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仁昌酱园生意兴隆,在老百姓中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之后,徐仁昌因病无力经营,第二代传人章申甫以22000银元盘进酱园。
章申甫不但沿用“仁昌”之字号,而且仍秉承“仁信昌隆”之经营理念,仁昌酱园在绍兴酱园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走进仁昌酱园露天晒场中,到处可见装有酱料的大酱缸,空气中弥漫着酱油特有的香氛。
酱园有缸二千余只,100多年来,与传统的手工技艺一道代代相传。
2000余只七石缸露天整齐排列,酿酱的老师傅随时不断掀起缸盖,进行“翻缸”。
日头不够晒不出香味,日头太猛容易晒焦。因此,要结合日头,不停地翻动与捂盖,确保晒制均匀,从而酿出传统酱制品醇厚的味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仁昌酱园确实是安昌古镇的一道美丽景观。
自从入选“舌尖上的中国”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到仁昌酱园看“舌尖上的中国”,品传说中的料理。
仁昌酱园主产酱油和米醋,酱油主要是母子酱油,米醋则是玫瑰米醋。
母子酱油的原料经蒸熟发酵、晾透晒干后,放入七石缸,再加入上等的酱油,经过半年以上日晒夜露、搅拌倒缸,待酱料完全成熟,灌入绸袋上木榨挤压,出来的酱油酱香浓郁、口感醇厚、鲜甜可口。
因为该工艺以酱油代替水(为母)放入酱饼(为子),故名母子酱油。
母子酱油每年生产一批,黄梅天做酱饼、发酵,大伏天晒酱,秋天成油,又名“伏酱秋油”。仁昌酱园从创建至今,一直采用该工艺生产母子酱油,这也是酱园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
仁昌酱园还生产乳腐等其他酱制品,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乳腐由宁波出口香港,转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每年出口约二三千坛。乳腐种类有太方、行方、红方、醉方、棋方、白方等。
闻着满园的酱香,徘徊在幽静古朴的酱园,在蓝天的映衬下,在水波的涟漪中,像是月牌里走出来的美人,收敛着旧时光,却依旧璀璨夺目。
想起还要回到鼎沸的现代生活,与那工业化流水线上的食品天天打交道,由不得羡慕起古镇人的生活。
至少,他们还能吃到地道的酱,从老祖母的私房菜里,品尝古老纯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