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大人的社交圈就变成了手机的朋友圈;那么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的社交方式自然是要远离电子产品,以面对面互动的为主。比如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者聚会,家长也会给孩子争取一些才艺表演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兴趣爱好,还能增强自信,同时提社会交往的能力。
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对比以后,会发现经济时间上一样也没少付出,自己的孩子依旧内向害羞不自信,怎么办呢?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些焦虑的父母会不由自主的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不但会感到压力,也就更加畏手畏脚。
首先孩子是否自信开朗这个是可以引导的,有些父母肯定说,这个我知道啊,所以我送他去学各种才艺啊,然后就是希望在外面露一手的同时,增加他的自信。
对于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不能说不可以,但由内激发的认可自己才是自信的源泉,也最俱持久力。
孩子是真的害羞吗?
如果深入了解,孩子在幼儿时期就会经历一种所谓的“陌生人焦虑”,被陌生人抱会哭,有时候焦虑也会延续到4岁左右。随后又会进入一段“不交流”的游戏方式——平行游戏,两个孩子就像平行线,去同样的方向,就是不交会,这些都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不要过渡干预。
父母要明确害羞只是一个人的特质,并不是一个缺点。你的孩子可能只是比较谨慎或者思考比较多,所以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呢,反应稍微慢一点,但并不代表他害怕或者不喜欢社交。
孩子社交,父母易走入的三个误区:
做孩子的代言人
草率地给孩子贴标签
过度保护孩子
孩子遇到陌生人,面对孩子心理的焦虑和担忧,请给孩子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而不是直接包办,剥夺孩子学习社交的机会。
如何培养一个开朗的孩子?
手把手教孩子融入别人的圈子
1 提前给孩子预热,介绍周围的情况
2 家长主动把孩子引入话题,或者带入活动
主动组织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 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准备互动小游戏
2给孩子安排一个角色,让孩子扮演
在这些活动中,家长最常踫到的问题就是,当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索要东西的时候,当自己的孩子拒绝,我们应该如何引导。
不分享的孩子就是自私吗
分享确实是美德,但是如何分享是有学问的,并非一味地付出。
沃顿商学院研究后发现,企业中有三种人:乐于分享的付出者,追求利益的获取者,和斤斤计较的互利者,这三种人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都是付出者。
学会分享,有三个关键点
1、理解别人的情绪
2、培养物权意识
3、学会说“不”
适当的付出和获取是人生的重要智慧,孩子的物权意思越强,更愿意分享;真正的分享,不是一味付出,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勇敢的说“不”!
最后不要忘记表扬自己的孩子!
其实在这些窍门中,对于成年人融入团队和社群,也是很有帮助的。育儿育己,只要家长有良好的心态,加上正确的方法,毎个孩子都不会惧怕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