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住土坯房儿的时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我们的生活理想。高中毕业前一阵子,班上流行写留言,买一本毕业记念册,要关系好的同学或朋友在上面写几句话,以便后来翻看、回忆、嚼咀,记住以往的青葱岁月,其中就有留电话的栏目。那时候哪里有什么电话呢?不独我没有,大家都没有。但我尽量不空着,我在一好友的毕业记念册的要求留电话的栏目中就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想来真是可笑,但那时候实在不知道拥有一部家用电话要等到猴年马月。
大学时候一个学校也没有几部公共电话,很少打,与校外稀疏的联系只是靠书信。
毕业后第三年便结了婚,家里该有的都有了,而且相对较早,这其中就包招一部电话。那时候工资虽不高,但装一部电话却很贵,话费也贵,因此可以算是一种家当。
因为电话固定在一个地方,被话线连着,很不方便,于是后来就有了黑色的小小砖头一样的带着天线的无线电话——大哥大,是手机的前身。那时候拥有一部大哥大可是很时髦的事情。因为那玩意儿贵,又不是多么需要,我没有拥有过大哥大,也不曾羡慕过,但看到拥有者使用的时候,将一只脚放在高处,握着大哥大那只手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将话机放在嘴边,大声地“喂——”,一副有一大单生意要做的样子,还真真派头十足,就好比刚流行戴手表时戴表者的一扬腕,才时新安金牙时镶牙者的一咧嘴。
总之,我没有,也不眼馋。但后来手机提上日程了,我也就有了第一部三心牌手机,黑色,小巧别致,那时手机已经以小为美了。英文中手机有两种叫法:根据它的小的特性叫做cellPhone,根据它的可移动的特性叫做mobile Phone,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手机初次登台的时候,比大哥大多了一种发信息的功能,但是不能照相,我那时候照相就用网一拍。后来发展到手机可以照相了,我也是等到三心牌手机用坏以后才换成可以照相的手机。用了不到两年,手机又更新成智能的,相当于掌上电脑了。尽管我已经使用了两台电脑,似乎不必要移电脑于掌上,但手机一旦用旧更新,也只好随了时代潮流。
智能手机的功能虽多,但我常用的功能只是通话、发信息、百度、拍照,后来也用手机搜索想看的电影或电视剧、制作动图贴贴或音乐相册。有一段时间忽然想到有必要重温小时候迷恋的戏剧,在做家务的时候就听曲剧《卷席筒》和《陈三两》、越剧《红丝错》,还有张晓英搞笑曲剧大全,《桑林收子》和《妯娌斗嘴》就看过很多遍。
有了微信后,跟很多低头族(也叫手机控)一样,简直与手机形影不离了,发微信可以不要钱,因此不到不得己就不再发信息了。微信可以视频可以语音,变天涯海角于咫尺之间。可以发图片,这是信息不具备的功能。可以转发和阅读美文,因此手机阅读一度代替纸质书籍和电脑中博文的阅读。更有甚者,一个微信的容量竟至于可以是一个图书馆或者是几百上千部电影,让人兴奋的同时,也让人望洋兴叹,因为刚刚收藏了一个图书馆,又转发来了一百部经典有声书。方才欣赏了优雅别致的中国式庭院,又为美轮美奂的世界最贵盆栽叹为观止。还有相声、小品、脱口秀和经典歌曲,一天二十四小时精彩不断,若是爱玩儿真是有的玩儿。只玩得人老眼昏花,颈椎病发。
后来又流行微信圈儿,各种形式的微信圈儿。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被拉进高中同学群了,又有一天发现自己进了大学本系同学群了,然后是工作需要不得不进校微信群。文学群就有好几个:商城县作家协会群、商城文字壁炉、信阳市小说学会群、文字舞会群,这是几个比较大一些的群,还有若干人数不多的小群,每天都有动态。要是每个动态都关注,那可真得机不离手了。
有智能手机的日子精彩了许多也迷茫了许多,不知是玩手机好还是玩电脑好。不知是掌上电子阅读好还是纸质阅读好,明明知道纸质阅读对视力的伤害轻一些,无奈微信上有很多好东西值得一看。
有一次在朋友圈中看到别人发的自家写的简书,也尝试着下载和书写,竟然成功,后又参加读写圈儿三十天写作训练营,我每天用简书写一篇文章,一口气写了三十四篇。到目前为止我用简书写文六十多篇,算来该有一本书的厚度。
微信公众号还未使用,我想如果会用了,对手机的依赖性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