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提起阿富汗这个国家,你最先会想到什么?战争?宗教信仰?穆斯林?还是一个从头到脚都被罩袍包裹严实到只能露出眼睛的阿富汗妇女形象?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叫《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光看书名,不少人会将这本书误会成是一本鸡汤文学的励志类书籍。
没错。这的确是一本励志书籍,但它不是鸡汤文学,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本书的作者是阿富汗唯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齐娅•库菲写给自己女儿的17封告别信。
因为身份原因,法齐娅•库菲每一次的走出家门都有可能会遭遇生命危险,每一次和家人的离别,都可能是永别。
这本书以法齐娅•库菲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们揭开了阿富汗神秘面纱的另一面。
法齐娅•库菲生长在一个大家族里面,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父亲共有23个孩子,她是父亲的第19个孩子。
而作为女孩,刚出生面对的第一句话就是:“是个可怜的女儿”。在阿富汗的社会里,女孩唯一的途径就是嫁人,一个女孩如果到了十二岁还没有嫁人,就会惹上各种流言蜚语。
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是最受父亲疼爱的妻子,母亲身上的淤青就是父亲疼爱她的证据,因为母亲认为,被丈夫打是因为自己令丈夫失望所致。当一个男人不理自己的妻子时,才是真的不爱自己了。
在我们今天所不能容忍的家暴行径,在那个时候的阿富汗,却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为妻子所理解和接受。
女性备受歧视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动荡,国家战乱不断,人民饱受苦难与摧残,这是就是法齐娅•库菲所目睹的生活。
但法齐娅•库菲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文盲母亲力排众议让她接受了教育,虽然自父亲被杀后,法齐娅•库菲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但却也渐渐认识到世界不仅是自己在童年时爬上呼利大宅的屋顶所看到的那一片小地方,她渐渐地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人生经历了一次次苦难之后,法齐娅•库菲毅然投身政治,在面对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面前,她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为正义而战,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及千千万万阿富汗的孩子都能“自由地过你们想要的生活,实现你们所有的梦想。”
这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所有人上的生动的一课。
即便是身处阿富汗那样环境下的国家,女性也同样可以不为传统文化的标准和藩篱所禁锢,能有一番作为。
这本书这不仅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更是一本关于勇气和信仰的书。
读完此书,在惊叹法齐娅•库菲的经历之余,更让人懂得对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