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毛
三毛年轻时,喜欢泰戈尔的诗,古诗词,歇后语,并常引用到文章中。
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小时候三毛很火的时候,她的书我却一本没看过。《雨季不再来》可以算是比较完整了解三毛的一个人了,所以决定在看她其他书之前,先看这本。
小时候的三毛其实是二毛,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性格,二毛是个敏感细腻的小孩,她小时候在学校遇到的各种渣老师的糟糕经历,让她变的极度不自信与抑郁,小小年纪就经常思考死的问题,经常逃学最喜欢去的竟然是公墓,她那时就是个向死而生的人,最后还提出休学,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和外界人接触,如果没有任何特殊的际遇,也许她不到20岁就真的就结束花样年纪了。
但幸好,她遇到了对她极为重要的三个恩师,他们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的才华与灵气可以在适当领悟展现,而她的第一个恩师顾福生还是她第一个恋上了却也不能说的人。
长大后的三毛,出国、写文章、画画,对艺术画的鉴赏、好友遍及多国,活波、洒脱、有趣的个性,我想都是有了那三位恩师对她的帮助,才造就了今天的三毛,了解她小时候的故事,其实也不难以理解她后面为何要自杀,她本身我觉得就是不畏惧死亡的人,长大时候之所以像变了个人,那完全是那三位恩师帮她打开通往美好世界之门。而遇到荷西,应该就是她此生所追寻的最美好的境界,荷西走了,这个美好不存在了,而她,已经体会到这种最美好了,再无其他可以超过了,那自然对于生活也是了无遗憾了,所以选择死,是必然的选择。
~哥哥姐姐们告诉三毛,二楼有一个名叫图书室的房间,有很多书可以看。此时,楼上安静,三毛推开了图书室的门。她并不知道,这无心的一推,推开的不是一扇门,而是一生。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一本佛书,这话适合三毛。三毛对红楼的热爱,亦是如痴如狂。她终悟得无常,红尘一梦,绝世而去。时也?命也?运也?无人可以说清。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Jose对中国的文字很好奇,三毛便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和曦”,并很认真地教他书写。但“曦”字太难写了,Jose怎么也写不好。三毛想了想,便用“荷”字代替了“和”,“西”字代替了“曦”,“荷西”就这样刻在了她的后半生。
渐渐平静下来的三毛收起了那串见证她所有幸福的名为“布各德特”的项链。她对自己的父亲说,“三毛”并不是一个吉祥的符号,“三”是乾卦,“毛”是坤卦,上乾下坤为否卦,意为一生困顿,不通畅,这是她的宿命。
繁华薄暮归轻叹,浮生尽处是微凉。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著名作家三毛在台北的荣总医院的卫生间内自杀,享年四十八岁。
2019最后一天,看完这本关于三毛的书,仿佛又目睹了一遍她的人生。为她的高兴高兴,为她的悲伤悲伤。
初读三毛作品,那时候还在象牙塔里,只惊叹三毛的懂礼貌,永不枯竭的爱心,优美动听的故事。第二次读,是亲人遇到类似三毛际遇的事,那时候我也悲伤不已,越看书越悲伤。我以为我很难再读三毛,没想到,今天正式离职,今天是2019最后的一天。这两天又通过这本书梳理了一遍三毛的经过,依然洒泪。我也喜欢《红楼梦》,因为从小长在一个人很多的大家族里,不理解那些人那些事,看红楼能帮助我去理解回忆。人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