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喜怒哀乐”。
生老病死,跟喜怒哀乐是有关系的。对于诞生、衰老、生病、死亡这四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情绪。而这些情绪,就是喜怒哀乐。
对于衰老,人们都会悲叹“岁月匆匆,人之将老”。对于死亡,人们都会悲叹“尘归尘,土归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身为后辈,按道理来说都会比较悲伤,甚至声泪俱下。因为人类总是对逝去的人与物,心存不舍和遗憾。
不舍和遗憾,就是一切悲伤情绪的来源。当然了,有人会悲伤,自然有人不会悲伤,这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家中的老人离开后,那些不哭也不悲伤的亲人,有这些心态。
一、跟老人没啥感情。
越是关系亲近,越是感情深厚,越会在老人离去的时候,哭得泣不成声。感情,终究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
谈到“哭泣”这一点,不少人会说,自己的泪腺不发达,所以不容易哭泣。这,都不是真话,因为每个人的泪腺都差不多。
为什么家中的老人离开后,某些亲人既不伤心,也不流泪?就是因为他们跟老人没啥感情,就跟陌生人一样,那他们就不会有任何悲伤的情绪。
试想,又有谁会为了如同陌生人一样的长辈逝去,而去痛哭流涕呢?就跟某个邻居去世了一样,你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只会感觉到惊讶,而不会为之而悲伤。
人性,就是如此,只会在乎跟自己有深厚感情的人与物,而不在乎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与物。
老人离开后,某些亲人不哭泣,那也是他们的自由和选择。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可强求。
二、老人得以解脱的欣慰。
村里面有一户人家。家中的老人八十而终,老人的子女都感慨,受苦受难多年的父亲,终于得以解脱了,不再受苦了。
其实,在老人70岁那年,他就卧病在床,不能自理了。啥都不能做的他,每一天都躺在床上,就跟“植物人”一样。
有一次,卧病在床的老人也感慨,如果自己早点离开,不用受苦,该多好。不幸的是,这一躺,就是十年的时间。临死前,背后的肉都烂了一大块。
照顾父亲十年的子女们,也心疼父亲,认为早点解脱,才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在老人离开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悲伤,有的只是父亲荣登极乐的欣慰。
对于“活死人”一般的老人来说,吊着一口气,终究是尘世间最为残忍、折磨的一件事。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生不如死”,更别说是当事人了。
从尘世解脱,回归到再无痛苦的世界,是无数后人,对于已然归去的前人的衷心希望。情绪,不能说明什么。心里怎么想,才是最为真实的。
三、对生死看淡后的释怀。
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会为了生死而纠结。而还有一小部分人,思想境界已经超脱了生死,对于生死就只有淡然,而没有任何的情绪。
有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不仅没有哭泣,还敲着瓦盆歌唱。弟子们来到庄子家吊唁,特别不理解,就问:妻子死了,丈夫不该悲伤吗?
庄子回了这样一番话: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大致意思是,亲人刚去世,谁不悲伤呢?只是,天地变化有了气息,气息变化有了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生命终究会死亡,这跟春夏秋冬是一样的。
人离开后,终究会跟自然相融,躺在天地之间,如果我还傻傻地哭泣,这不就是不知命吗?所以,我不再哭泣,也不再悲伤了。
多年后,庄子也归去了。在归去前,庄子跟弟子们说,不需要为了生死而哭泣,你看,天地是人之棺材,日月星辰为人送行,回归到天地自然当中,这不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大的幸事吗?
写到最后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不一样的。而情绪,又会受到个人想法、感情、观念的影响。
有些人跟逝去的老人没感情,自然就不会感觉到悲伤。有的人会为了老人活受罪而悲伤,却为了老人逝去,得以解脱而欣慰。
还有的人,跟庄子一样,看透了生死,认为生老病死就跟春夏秋冬一样,生于自然,融于自然,与天地、星辰、花草树木为伴,终是幸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