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面有这样一篇帖子,说是自己母亲总是将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全部倾诉给他,如亲戚之间的勾心斗角,社会上的负面事情,还总拿题者和其他亲戚的孩子及同龄孩子的成就和自己比,若是他出现不耐烦的情绪就说他逃避,不敢面对,结果造成题主心里面过重的负担,还加重了他对于别人的怀疑和紧张情绪。
看到下面的解答,终于不是千篇一律站在那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来要求别人——他是你的母亲,你应该包容;为了他你应该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你应该多多照顾你母亲的情绪,有了苦果就应该自己消化,哪怕你新心理负担过重也应该这样做,只是因为,她,是你的母亲。
但是,这样说的人又是否又调研与关注过,世界上有多少人生活的阴影不是来自于所谓的社会险恶,而是来自于那所被称为“温暖港湾”的家庭。
家庭是什么,本应该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一个受伤之后可以无所顾忌展现自己的地方,可是,不适宜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些人来说就像是地狱,让他在外界接受煎熬的同时还需要接受家庭所谓“恶毒言语”或是心思狭隘者的双重炙烤。
一个心理学优秀回答者说:题主母亲的做法确实是不合适,将孩子作为自己抱怨和宣泄情绪的垃圾桶,孩子通常很难应对如此强烈而持久的负面能量,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世界可能会发生扭曲,就像是题主所言,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缺乏信任,容易紧张和怀疑。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那个北大才子弑母案,一个以高超作案手法杀死自己母亲,伪装辞职信向自己母亲工作单位请辞,然后利用自己的高智商逃脱三年,还是因为当初刻意留下线索才让自己舅舅发现情况不对以及三年后被抓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都像是在他的掌控之中,一个能够想到用活性炭及多层塑料保鲜膜包裹自己母亲的尸体,并且在屋子内装下多个摄像头,远程超控一切的有才却有些变态让人几乎无法直视的作案者,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从中学走来,一路以优异成绩杀进北大,并且在某些方向还算是小有建树的人,竟然用自己的知识完美的策划了一场对于自己母亲的谋杀。
有人说,或许当初,他刻意透漏出自己和母亲回国,希望舅舅去接他们回家过年的却苦等无人焦急报警的时刻,当警察闯进那个被他特意改造过的小公寓的时刻,他正在某个地方,透过那严密的监控系统,将一切看到眼中。
不知道他当时是什么情绪,可是,当几年后,一切的事情揭开面纱,再度爆出来的时刻,社会舆论或是分为两派:一派说,她的母亲自丈夫去世就一直佯装坚持,每日笑呵呵,依旧乐于助人,然而回到家里,却对于自己儿子近乎苛刻与变态的对待。那个孩子能够走到今天,也不是他所愿意;而另一派,却说不论怎么说,她都是他的母亲,再恨也不能够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
可是,这个学子,平日里虽然不苟言笑,但是也乐于助人,虽然他最后做出了这样的事情,然而他也就做出了唯一这种错事,面对所谓正确与否与长期心中压抑,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解脱,哪怕他将自己暴露也是若此。世间有些的事情,可以分清对错,可是有些的事情,当一切原原本本的抛开,反而无法分清对错了。
那位心理学回答者针对题主的问题继续回答说,这样的家长,却是有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于孩子心灵的伤害,因为他们本身驾驭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或是本身情商根本就不高,很难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结果就是,当已经意识到伤害的孩子之处的家长不懂那个行为时,家长会急于否认,而无法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孩子尝试沟通和改变父母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期望转变为失望,甚至是怨恨。
这样的家长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应对压力,处理不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看到的事物黑暗面多于美好面,或是在她们小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包容或是尊重。
这会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如果没有一个愿意奋力的挣脱者,有时候,一些情绪的表现让人感觉无奈,却也是必然,为什么一个能够做好许多事情的人在自己在意的人的眼中就变成了怀疑,变成了不屑?变成了一无是处?而造成两方更加的对立,互相伤害,彼此拆台,更加厌恶。
这个问题,有时候不是一方面的妥协就能够解决,也不是一方面的退让就能够改变些什么,解决的方法无疑有两种,心结完全解开,固执的那一份尝试改变,或是一方绝对的包容,能够吞下一切的负面情绪自己消化,而这需要一个强大而坚定地内心,一不小心,便会万劫不复。
所以,这两者的实践,都不容易,所以,抛却心理咨询师这个直接对解的行业存在,许多人一生都无法摆脱一种恐惧与对抗,一种挣扎与无奈。
退一步是海阔天空,就怕有一些人根本无法尝试代换退路,因此,为自己与他人造就了共同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