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她嘴角长了个泡,好丑好恶心啊!” 而不是说 “看,她嘴角长了个泡,应该很疼很难受吧!”
2. “他是个残废!离他远点。” 而不是说 “他没有腿,行动应该很不方便吧!”
3. “不就是吃到好吃的东西么,至于表现得这么夸张么!” 而不是说 “这东西一定很好吃,看她吃得这么享受,我都想试试了!”
4. “哟,又有人跳楼了,还是博士研究生!学那么多东西也没用,不还是那么脆弱么!” 而不是说 “ta一定经历了很痛苦的事才会想要放弃生命吧!希望ta现在会更快乐一些。”
5. “你看,半夜出去遇到坏人了吧,女孩子家家的晚上出去干嘛,不是找qj么” 而不是说 “这片儿治安太差了,警察一定要把坏人找到绳之以法!女孩子出门要学会保护自己啊!”
不知道看了以上几组表达,你会有什么感受。或许你是其中一员,那么,你曾是前者还是后者?
最近看了几集美食推荐类的日剧《和歌子的酒》,有点类似《深夜食堂》,但主角是一个女生,独自一个人去品尝美食。
每集女生都会一个人去街边巷里的特色日式小店寻觅美食,来纾解一整天工作后的压力与疲惫。
最治愈的画面要数每次菜肴和酒上来之后,女主角发自内心的欣喜与兴奋,加上品尝美食的愉悦感显露在她的一举一投足中,让人真切感受到这道菜和这酒释放出的多巴胺。
但是,瞧瞧弹幕上,一条条的飘过的都是些“吃个饭这么夸张,扭来扭去的” “这女的演得太过了” 等等批评女生演技和肢体语言的言论。
我实在不明白,也不理解,以为遇到真正的美食大家应该都是女主那样雀跃得要跳起舞的感觉,仿佛相见恨晚,遇到知己般的激动,扭一扭就更正常了。生活中我确实是如此。
但我想,弹幕中的很多人大概是没有真正享受过美食带来的愉悦感吧!并且不懂得愉悦感是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来的。
我不清楚那些人是不是跟风评论,大多数都在批判女主的吃相演技。这让我感到悲哀,因为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夸张的表情,一点感受不到菜肴和酒的香气,也感受不到食客的舌尖之痛快,内心之激动。
题目卖了个小关子,如果你也恰巧能想到,有句英文谚语是这样说的“Put yourself in their shoes.”
一直认为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如何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站到他们的处境去想问题,想象走过他们走的路。说白了,就是拥有一颗同理心。
这样一来,很多平日里自认为理所当然的固化了的解释便全部有了新的角度来释义。
我们从小就被老师、被家长教过的最基础的数学运算——“1+1=2”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一加一就应该等于二?为什么这样的结果是正确的?正确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那么,又是为什么?
因为被教导过,因此知道答案,并且对其毫不质疑。
就如同日益固化的思维,因为这样,所以那样;既然那样的事发生了,肯定是因为什么什么的原因……
日复一日,刻板印象形成了,思考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了,因为答案早就被他人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印在自己脑海中了,何苦费力再思考那是不是正确的解,或者有不同的解?
说了这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其实就如同开头的那几组对话一样,前者往往以旁观者看热闹的角度来评价彼方的遭遇,是最表层的感受;
而后者真正抛弃了世俗的偏见眼光,而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想象经历ta所经历的事,试着感受ta的痛苦,站在了对方的“鞋”中思考问题。
因而拥有与前者完全不一样的心态,是深入内心的。
说起我自己,我既当过前者,也做过后者。也就是说,我时而有同理心,时而又非常自我,不管别人的感受,一心站在口水群众一方,说着风凉话。
但庆幸的是,我现在已经进化到了大多数时候能第一时间以后者的方式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对同样的事有新的理解,并且是更可持续的深入理解。
你永远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直到你亲身经历,就像没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但,就算有百分之八十,对于对方和你自己都是有非常帮助的,对你生活的环境也是非常有益。
小时候就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从孩提时代开始,由于每个孩子的家教不同,成长环境和自身的心理成熟度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大概每个小朋友都遭受过别人的嘲笑、或轻或重的言语暴力和肢体暴力。
这并不是用一句“都是孩子嘛,长大就好了”就能一带而过的事情。这其实是最初培养同理心的习惯的最重要阶段。最初的种子如果没有阳光及时照耀,霉菌是会伴随ta长大的。
就像我小的时候,在幼儿园总是爱欺负那些爱哭又笨的女生,和某些脾气好又厚道的男生。当然刺儿头我也不怕,因为我那时候也挺不讲理的。
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到小学一、二年级。还好三年级时,到了新的学校,一切都比较陌生,收敛了很多,也长大了许多,变得更善解人意了一些。
也多亏所学的知识和遇到的好老师,一些好的品质真正被我的内心所接受。对于认同的品质,我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包括谦虚、有爱、互助等等。这时候已经没有想要欺负别人的想法了。
但身边的同学可不都是和我一起长大,一起拥有这些好品质。
所以我时常觉得身边很多同学都非常的幼稚可笑、没有同理心、无知并且不自知;即使是有些学习方面好的同学,但内心也是充斥着虚无的自以为是和幼稚可笑的小聪明,甚至从小就能感觉到她的心机重重。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大学都没有停止过。只能说,身边不断地会有一些人是这种对人对事非常不成熟的类型,不能怨我早熟!
因为有的人可能到老了也不一定熟得透,也不一定能看清身边的事,也许会一直自以为是下去呢!
在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并不难。
难就难在,当遇到人生命中的大事,我们是否能够给自己的大脑几秒钟,想象一下对方的遭遇,而不是脱口而出“ta怎么这么脆弱!” “ta怎么这么不小心!” “ta这不是活该么!” 等等未曾穿过别人的鞋,走过别人的路,却能轻易毫无成本地给出的批评与责骂。
我曾经以为看到别人头晕,我也跟着晕了,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
但经历了这几年,终于才能明白,有些事并非如明面上摆着的那么简单,那么直来直去,习惯了的参考答案也会有问题,那么不如多想想为什么!
如果普世的参考答案真的有问题,那么虔诚地相信答案的人是不是应该被纠正,被拯救,被灌入新的思想?
愿你坚持自己,也理解他人。
Buenas no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