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天上午和同事一块出门办事,坐在车上我们闲聊起来。
得知我住的小区附近是当地一所知名的财经大学,同事开玩笑的说:“你肯定天天能看到特别多的美女吧。”
我立刻感慨到:“可不就是,那些年轻的女大学生,大都又高挑又时尚,每次都觉得自己特别土呢。”
我同事是个男生,一脸羡慕的开始畅想着那些美女如云的画面,忽然悠悠的叹了口气,说道:“现在的女大学生啊,大部分都被包养了呢。”
这是什么奇怪理论,我当下心里觉得有点不舒服,就不禁反驳道:“你说的只是一些艺校的女大学生吧,这所可是我们这里最出名的财经学校,学风很好的。”
我同事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看了我一眼说:“学风再好有什么用,现在的女大学生,看到有钱人开个好车在学校兜一圈,就钻到车子里去了。”
我对同事这个说法话感到荒唐,因为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所高校,有时候还会到学校超市购物,或者食堂吃饭。从来没见过他说的所谓的有钱人开好车在校园里晃的,在食堂里听到大家讨论的,大都是在哪里上课,或者在哪里实习一些很正常的校园谈话。
可是我的同事还在一直联想下去:“现在的有钱人啊,就喜欢包养女大学生,为什么啊,年轻,干净嘛。找参加了工作的就不说不清了。”还一副感同身受的样子。
话越说越难听,我已经不想再跟他继续这个话题。只好自己掏出手机来玩,不想再跟他交流。
还想起我另个未婚的同事,大家都在劝他要对女孩子大方点,这样才能找到女朋友,他狂妄的说了句:我要是拿出5000块钱一个星期去追求一个女生,那个女生保证对我服服帖帖的,现在的女孩子,不知道有多势利呢,只认钱。
2
以上这些直男癌的观点,生活中不乏这样的说法。
的确现在存在郭美美之流来败坏社会风气,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失联,或者爱慕金钱做小三的事件见诸报端。可是这绝对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概率,怎么能把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和被包养,被失联划等号呢?当群体的几个人出现了问题,那么社会上的人便可以把这个群体和坏风气化等号吗?我的同事绝对没有亲眼见到任何一个女大学生上过一辆豪车,却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的自己好像亲眼见过,至于他随口说的大部分是指多少,学校有几万女大学生,他怎么去做的统计和调查?毫无证据,却可以说的这样言之凿凿。这和传播谣言就什么区别吗?
至于那个5000块钱可以对一个女生为所欲为的观点,更是充满无稽之谈,这已经算是谣言的制造和煽动的性质了。
为什么这些年轻男性会对女大学生这类群体充满贬低感,并喜欢拿出来反复调侃,更深层次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不尊重女性的心理。所谓以心见心,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就会投射到对别人的看法上去。本来女大学生年轻漂亮这个特点,在猥琐的人心理就变成勾引的标志,再加上报纸媒体的反复报道,潜意识里就把自己的这个心理借用舆论的造势展现出来。那个5000块的理论,更是直男的终极意淫。心里肮脏的思想的投射。
3
前几天还有这样一个小风波:我平时常去的洗头店的老板跑路,被一家新的发廊接管,在新发廊开业之前,曾经发过很多张便宜的洗头卡,我们单位很多同事都买了。前几天,我们同事就说这家新发廊估计马上也要倒了,因为他看到好几家新发廊关门大吉。很担心自己的洗头卡是不是被骗了。
随后我去新发廊洗头,问过店员才知道,那几家店是在装修所以会闭门谢客。他们也表示如果觉得自己洗头卡用不了发廊接受退款。而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事的时候,他们都觉得不太可能或者退钱的话肯定存在很多猫腻,还要额外消费。
我不想再做无谓的争辩了。因为我充分相信这家新店,而且觉得服务态度好于老店。
一般我接触到这些听上去匪夷所思的观点时,首先是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应该问自己是否眼见为实,如果有能力求证不属实,至少自己可以不做谣言的误导者。如果大家被误导,那最起码自己可以做到一点,不去传播,即使有人犯了罪,我们也应该不去朝犯罪的人随便扔石头。
还有就是对所有的说法抱着一种怀疑的精神,不做共众传媒的传声筒。现在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真的要擦亮我们的双眼,不去被媒体利用和蒙蔽,做到自己心中有一杆秤。
4
陈凯歌电影《搜索》,拍的就是媒体的不良传播把一个身患癌症的人逼得跳楼自杀的故事。虽然逼人致死的直接原因是无良媒体的炒作和发酵。可是每一个去点击浏览这些消息而不做证实就网上随意辱骂的人,难道不是杀人的帮凶吗?
我们不能在网络时代里做别人杀人的帮凶。要做一个止住谣言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