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着良好的习惯,甚至都下定决心”我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于是乎时时刻刻不停地念叨要这样,不要那样,摆事实讲道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寸光阴一寸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凡此种种收效甚微,还会招致孩子的蓄意对抗。
环境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否真的有效
通常看来环境因素,示范的作用,会给孩子注入积极的力量,促使他们进入正常良好的轨道。但从实际发生的情况并非如此,学校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老师也会教学正面的案例;回家后,父母也不间断地灌输行为举止的要求与规则。
但结果显示,孩子在学校里会表现循规蹈矩,回家后却依然如故。
不可否认环境、榜样的确能够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无法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地,或者说,脱离某种特定因素,行为举止又恢复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培养孩子习惯最重要的在于父母针对性的训练。
习惯来自于”动作单调,重复时间长“的同一动作,只有按照固定的行为方式,不断地重复,才能够形成这种几乎机械式的循环状态。
形成过程中,父母需要的是身体力行,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
要孩子不剩饭,碗里不遗漏米粒,父母就得及时制止孩子存在的行为,而不是光说不动。
无论他们怎样的拒绝与对抗,都必须完成任务,能够遵守这些规则的决定因素往往是父母。
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训练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