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庆山”的公众号关于《月童度河》的视频,于是在kindle上下载了这本书。看了一会,想写写日记。其实刚刚在日记本上写了几个字,后来感觉心里还是有压力,因为觉得自己依然会像很多次那样,写不几次,就又来到网上写。也许习惯是那么有力气的行为吧。现在连写字都不是白纸黑色了。不过又很享受柔和台灯下敲字的感觉,像对自己的一种陪伴。
窗外乘凉的大人们带的小孩子们大声的叫闹,有些烦躁。不过还好,看书的时候,心依然好静。
“十四年前住在三里屯。旧红砖楼,租下一间小公寓。窗外林立多年杨树林,茂密树叶翻动的声音甚为汹涌。有时以为下雨,探头一看,却空无一物。而当真正的雨季来临,街区石板路积水成河,需要赤脚涉水而行。那时三里屯是这般,脏而颓靡,丰盛而野性。那时的我,瘦,短发,精力充沛,内心无凭靠。经常写稿整日。半夜十二点左右,锁门下楼,去外国人聚集的超市买三明治。”
“..住进新公寓。深居简出,从早到黑写作。养两只猫,在厨房做饭。疲倦时下楼,散步、看电影,去超市购买食物、猫粮。”
我特别爱看作家们写关于写作状态的片段。比如我就特别喜欢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因为他确实也在谈写作的状态。我特别羡慕他们可以一直写一直写,一直有的写,而且写得那样好。
“但我使用各种方式自愈,花费很多时间。现在看来,有三种基本方式可行。学习(被验证过的哲学或教育)、服务(写作是其中的一部分)、相爱(尽量扩大认知的边限)。”
这样看来,我此时在做的工作,是否也是“服务”的一部分,这样想的时候,内心的压力就幻化成平静。
“所谓苦海,是情绪和妄想的苦。人无法充分满足它们。苦受够了,必定上岸。有些鱼力气大,时间是站在旁边的厨子,太有把握,懒得补上一刀。所有的生发动荡最后都会灭亡。有什么劲还在,尽管折腾。都是徒劳消耗,多余的颠倒。”
“生活严酷,有时人寸步难行,容不下任何幻想。除了学习、等待、学习、理解并因此改变,没有捷径。如果有珍贵的东西可以给予,亦需要清净的容器来接纳。”
看完“一枚海棠”里的文字,摘录以上文字,当时看时反照内心。夜里九点,今天白天空气清澈的蓝色的阳光凛冽的照射,现在空气也许依然洁净吧。出去慢跑。想着身体更清净,内心更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