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王建军
据中新网1月29日报道,四川巴中通江中学刘姓老师疑因工作压力大跳楼自杀身亡!
具体情况尚在调查之中,但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调取视频监控等,初步查明:刘老师于1月29日早上来到学校,监控视频显示:早上7时14分刘某进入五楼办公室,7时19分刘某手持一个方凳出现在办公室外走廊上,7时22分踏上凳子翻越栏杆跳下。
短短8分钟的时间,是49岁的刘老师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
另据知情者称:“他教的班这次考试不理想,他昨晚一夜未眠。”
对于一个健康的生命来说,执著生命,爱护自我,应该是他的本能。所以,当一个人义无反顾的舍弃生命的时候,他肯定遭遇了无法承受的痛苦。刘老师承受的压力肯定不止一个方面,但“教学成绩不理想”至少是他的压力之一。或者说,也许刘老师存在心理压力已经太重太久了,而所教成绩不理想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留给他的亲人无尽的悲伤,留给活着的我们无比的喟叹。
也许有人说,中国这么大,每天不正常死的人多了去了,一个老师的自杀不也正常吗?何以议论多多!我想,一个人以死来解脱生的压力,这说明他一定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刘老师的自杀属于特例,属于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一般的老师都不会因教学成绩不理想而走绝路的。但没有像刘老师一样自杀,却同样因为应试压力而长期心理负担重,导致身心受损,生活质量下降,感受不到职业与人生的幸福,这样的老师却绝非个别。
以前,曾有句顺口溜长期流传——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殊不知,“分”才是老师真正的命根。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全校大会的期末总结、各级教学质量排名、家长会的面对、同事之间微妙的议论和神眼、学期或学年末工作的“调整”、连带而来的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只要没有“拿得出手”的“分数”,这一切都是悬在老师头顶的石头,刻在脸上的羞辱!成绩好的老师,可以优哉游哉地过个暑假,喜气洋洋的过个大年,成绩差的老师,总之是“灰溜溜”的。而如此“灰溜溜”,还有职业幸福可言吗?
当然,校长也有难言之隐,因为成绩才是学校的“生命线”啊!有了成绩做保障,学校起码还活着,活得好不好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成绩才是中国教育唯一的一块“遮羞布”啊!为了遮羞布,我们可以轰轰烈烈讲素质,实实在在抓应试,直到抓出血来。
前几天,拙作“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会收获感动吗?”被微文化推介,有一位读者这样评论,照录如下:
教育是快乐的,没错。卢梭们的理论也没错。但是,也有一句话: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如果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学校教育又怎能只是歌声与欢笑……
许多人对所谓的应试教育口诛笔伐,可是,如果不“试”,何为尺度?当然,没有完美,教育改革也一直在路上,几十年前还有好多人上不了学,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教育工作者们也是一边“灭绝”着孩们的快乐,一边给孩们制造着快乐,前两天下雪,一位老师课间带着学生打雪仗,老师当靶子,快乐地承受着无数的雪球,孩们是真的快乐,老师是因孩们的快乐而快乐。
接受客观现实,正视不足,然后尽己所能去接近完美。
也许,在这样貌似公允的论调下,我们的教育就会一直“痛并快乐着”。“如果不‘试’,何为尺度?”在他义正辞严的背后,估计他也承认考试是唯一的尺度。当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师所有的尊严便只能用“学生的成绩”来凸显了。
更可怕的是,在压力之下,社会逼学校,学校逼老师,老师逼学生,学生背负了重压之下的最后一棵稻草。这些年,学生心理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头疼的大问题。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艺术。过去,我们经常拿“园丁”比喻老师,教育大花园里,如果老师撒不下健康的种子,又何来美丽鲜艳的花朵?
所以,我很赞同那位读者的一句反问。问得真好。“如果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学校教育又怎能只是歌声与欢笑?”
因为社会竞争是残酷的,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能改变这一切吗?不能!所以我们能够做到的,就只能是调节我们的心态。至少我可以对自己说,这次考差了不要紧,还有下次。多大的事儿啊,不就是一次期末考试吗?没事儿,相信自己,对!相信自己吧!
对于家长来说,不妨再重温网络上流行的那个段子:不管考得怎样,别忘了给回家的孩子一个拥抱。
对于孩子来说,唉!说什么呢?路很长,别忘了在疲惫的时候抬头看看远方。
跑题了,有点鸡汤的嫌疑了。抬头看看窗外,今天阳光真好!
2018年2月3日7点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