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读书笔记】
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留给我们每个人一天24小时;上帝却又是偏心的,同生为人,有人可以功成名就,有人却碌碌无为。其实无所谓公平与否,只是一样的时间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发挥出不一样的运用罢了!
到本篇文章,王潇老师的人生五种时间: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和心流时间已经齐备。这五种时间也贯穿了我们人生的整个过程,但过好这一生,仅仅觉察这五种时间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建立时间模型。这里作者列了五步:
第一步:辩识时间类型的非唯一性。
所谓的非唯一性就是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场景、身份、需求下,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型。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同一件事,你做和别人做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过程感受亦不同,同一件事,对你来说属于这种时间,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另一种时间了。
就拿做饭来说,对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而言,可能就是生存时间,而对于厨师而言就是赚钱时间,甚至好玩时间和心流时间。所以,在加入一件事情之前,谨慎以别人为参考,别人认为的原因,或许不一定就是适合你!
第二步:建立花园模型。
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时间模型了。我们一天中对“五种时间”分配的四个追求方向:其一是让可支配时间最多,表现在应该努力争取生存时间最小化;其二是让单位时间内的体验最优,表现在心流时间最大化;其三就是让单位时间内的效能最高,表现在生存时间和赚钱时间中,是积极准备比赛,瞄准核心竞争力打硬仗;最后是让可支配时间明确指向生平。也就是说要根据你平生目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来安排好这几类时间。
如果把一天24小时作为一座花园,你安排的每一个小时都是五种植物的其中一种,在种下必要的生存时间后,剩下的时间安排什么类型的时间。整座花园就是你一天的使用时间,这座花园中最多就五种时间植物而已,当系统复杂但规则简单时,人就会干净利落,镇定自若地做出抉择。
第三步:不把平衡作为排列依据。
在这里,生存时间是必须完成和逾越的,而心流时间是我们毕生都在追求的。在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生存之间我们别无选择之外,其他的时间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时间,平均地用在每个时间中。我们要有权衡和取舍,专注于什么,就更大概率得到什么,专注得越久,积累就越多。对于我而言,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属于我的好玩时间,所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会花很大部分进行阅读写作,而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阅读和写作,二者必然也会给予我反馈!
第四步:实现折叠时间。
前文提到优秀的厨师,在烹制美食的过程中,可能就是他的好玩时间、赚钱时间和心流时间共存的过程。
仰慕强者,并不是仰慕强的结果,而是仰慕强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专注和精深,而这些精深专注折叠了常人的其他投入的时候,强者得以用数倍的时间燃烧自己的生命。衡量一个人是否完成了自我,标准不是他的表象和财富,而是他人生燃烧的充分度。
时间折叠能够将至少两种时间共同操作的工具或者方法折叠,折叠时间就是我们这倒可以充分燃烧的人生道路。
第五步:寻找超级R。
每多折叠一个时间,都直接拉升了折叠难度,同时也解放了自己更多的时间用于折叠,这就是在时间折叠高手身上发生的马太效应。
还记得前文中提到过的终极等式吗?D=P(1+R)的N次方(具体详见笔记《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让你的价值被看见》),而我们通过折叠时间时间的其中R的有效增长。这也是终极等式曲线上的R,每条曲线上都运行着自己的速度R,当两个R、三个R甚至多个R合体是,就组成了一个超级R,如果执行者又出于心流当中时,那么他就拥有自己平常几倍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运行这个超级R,这就是大神的养成过程。
在更少的时间里更集中地做事,而不是用更多的时间更涣散地做事。效率的提升,对实现终极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运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别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同样的人,却有不一样的人生!普通人只是将五种时间进行简单排列,而大神却能通过时间折叠,收获不一样的成就!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笔记:
《时间管理的困惑:对你的人生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