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西方传播隐私管理理论
研究问题:微信中大学生的隐私关注,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文献回顾
1.社交媒体中的自我表露:先介绍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的泪类型:一是指一种人格特质,即个体的意愿或能力;二是指一种基于某种关系情景下产生的社会交往行为或过程——我国目前的研究关于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表露的主题,倾向性,程度等方面的描述;二是考察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等因素对自我表露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缺陷:测量方法不够准确,且实证研究不多,多从人们发表在网络上的内容出发,推断其自我表露行为。
本研究:首先从自我表露信息的类型(基本信息与敏感信息),自我表露的目标人(只知道名字或昵称的朋友,普通朋友,亲密朋友)两个方面,综合实证考察上海大学生手机微信社交移动应用中自我表露的现状。
研究问题1:大学生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中自我表露的现状如何?
2.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行为:社交媒体存在由西我表露引发的隐私悖论——隐私:人们对其私人生活和私人空间的理解和界定——传播隐私管理理论:自我表露时,人们通过构建传播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一界限决定着人们表露信息的数量程度和对象,也影响着人们评估安隐私风险后,对自己隐私的管理与保护———隐私保护:人们在隐私泄漏可能遭受风险时采取的处理办法;可以分为伪造,保护,抑制三种类型。
本研究:在全面考察自我表露的基础上,考察手机微信社交移动应用中自我表露,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之间的综合作用机制。
研究问题2: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中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如何?
研究假设3:隐私关注越低的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敏感信息越多;自我表露敏感信息越多的大学生,越少的采取隐私保护行为。
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上海市本科生智能手机移动应用app基本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分层随机抽样(上海37所高校分为985,211,一般本科)985抽2(4)所,样本量202;211抽3所(5),样本量为216个,28所一般本科院校抽14(28)所,样本量为782个。——-其次,按各层抽取的院校的宿舍分布,对学生宿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收回有效问卷1195份,在95%的置信水平下,调查数据误差存在正负3之间。
2.测量说明:
自我表露类型和自我表露目标人:一类是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兴趣爱好,学历,工作,成绩,日程表等基本信息;一类是健康状况,肖像,通讯地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证件号码,家庭关系,情感状况,经济状况,信件,日记
本研究考察了上海大学生将“一般信息”与“敏感信息”表露给不同人的情况。
隐私关注:三个单选题采用五级量表测量,赋值1-5,贾总转换,得出测量手机微信APP隐私关注综合指标。
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多选题 三类7个选项 得出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综合指标
控制变量:将性别和专业作为控制变量,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0)和专业(文科赋值为0,理科为1)
研究发现
1.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中的自我表露,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
2.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OLS分层回归模型,检验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隐私关注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自我表露 隐私关注
因变量: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控制变量:性别,专业
结果: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社交网络使用中的隐私保护行为不产生影响。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隐私关注对隐私保护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