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文,我按照“先学后教”的思路来开展教学。
首先布置了文言文预习要求:一、为文章标段落、标拼音;二、标出课下注释中单个字的解释;三、朗读全文2遍、并抄全文1遍(抄1行,空2行,以备笔头翻译)。
这一预习要求看上去并不难,但还是有不少学生把“朗读全文”忽略,影响学习效率。
本次教学中,我先示范朗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抽了六位同学单独朗读。结果证明学生的预习朗读是不落实的,因此,我要反思如何落实“课外朗读”这一重要步骤。
改进措施:借助小组合作,让小组长组织进行朗读,科代表和老师抽查朗读情况。待学完一个单元,可以开展朗读比赛。(以及背诵比赛)
在疏通全文大意时,继续让学生口译+笔译+质疑落实。
用一个主问题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全篇:为什么作者不按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来介绍核舟?
第二段:介绍船舱;第三段:介绍船头;第四段:介绍船尾;第五段:介绍船背。
第二段探究中设问:
这段在介绍核舟的什么?
小窗如何启?雕栏如何左右相望?《赤壁赋》的诗句刻在何处?
第三段探究: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其他学生边对照课文翻译相关句子进行现场导演。
反思:将课文与表演相结合,让学生加强文本阅读,但除了让表演的学生上台展示外,还可以让小组合作表演一次,加深印象。或者,应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研读文本,并在坐位上尝试合作表演,再请代表上台展示。表演结束后,可以增加采访表演者感受。此外,还应进一步探讨此段的表达方式(说明、描写)。
第四段探究:两位舟子的情态。模拟情态,感知雕刻内容及艺术高超。
反思:课前没有认真备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文本上没有做好,比如全文的主问题设置,换成:此文有一句对核舟雕刻技术的高度赞美,是哪句话?“灵怪”表现在哪里?
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在探究“灵怪”的具体表现时,可以分组探究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屏显各段探究要点,最后再交流汇总。
如何向课文学写作,此文是一篇非常好的说明文范例,因此,可以让学生模仿此文进行描摹事物,比如某个精美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