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家里,父母做什么你最受伤?有个高赞回答是:不尊重我。
在热播剧《小欢喜》中,单亲妈妈宋倩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她为了孩子的学习,将孩子房间换成透明玻璃便于监督;为了孩子的前途,偷改孩子的高考志愿;为了独占孩子的爱,干涉她和父亲来往。
可她以为的爱,都成了孩子不得不承受的伤害。女儿乔英子因为宋倩长期的干涉和不尊重,被确诊中度抑郁,甚至差点跳桥一死了之。
如此看来,想让孩子接近幸福,与其不停地在教育上内卷,不如先从尊重孩子开始,让孩子在尊重中慢慢累积获得幸福的力量。
缺乏尊重会让孩子精神窒息
在《斯通纳》这本小说中,斯通纳的爱人伊迪丝因为急于逃离家庭,在见了几面后就从一个殷实的中产之家匆匆下嫁普通人斯通纳。
书中,伊迪丝在初次与斯通纳见面时忽然的情绪发泄和斯通纳去伊迪丝家拜访时的感受,都让人感受到一丝诡异。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对伊迪丝的描写:她的品德训练,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本质上都是保守的,要抑制欲念,而且几乎要完全抑制性欲。
她的父母认为对于孩子的保护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这种保护包含让孩子远离一切他们认为不够纯洁的行为和想法,甚至包含孩子天性中的任性调皮和正常的性欲。
为此,他们以身作则。
伊迪丝的父母虽然相互之间彬彬有礼却对彼此毫无温情;他们恪守各种礼节,也要求伊迪丝成为淑女的典范;他们一丝不苟地履行各自的角色义务,却不管内心是否愿意。
在这种示范下,伊迪丝早早就失去了任性的童年,失去了悸动的青春,也失去了爱的能力。
她的家庭貌似美好,却没有温度;秩序井然,却了无生气;看似尊重,却漠视感受。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伊迪丝,也必将与幸福隔着千山万水。
给予尊重就是给予阳光
歌手莱昂纳德·科恩的一首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我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些缺点就像一道道裂痕。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求孩子做完美的人,弥合所有裂痕,而是在裂痕之处洒满阳光,让裂痕下呈现的是一束光芒而非一条阴影。
在伴随我们长大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孩子们就很幸运地沐浴在家庭充裕的阳光中。
《家有儿女》里的刘梅和夏东海在各自离异后,带着孩子组建了一个重组家庭。但这个重组家庭中,没有想象中的冲突矛盾和阴阳怪气,反而充满了对孩子的包容和尊重。
在最初的几集里,夏东海的女儿和所有孩子一样对新妈妈刘梅非常抵触。她甚至特别带回刘梅最怕的小白鼠吓唬刘梅。
但不管是夏东海还是刘梅都没有选择责备,而是选择尊重和理解孩子这种人之常情。
在包容和接纳下,小雪也渐渐接纳了刘梅,对她的称呼也从不情愿的“喂”,变为了亲切的“老妈”。
刘星这个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同样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他为此骄傲地和夏东海说:“爸,说实在的,他特羡慕我,羡慕我有一特好的爸爸,从来不打我,咱俩就跟亲哥们似的。我爸就是真正的男子汉!”
这句话的背后不仅是对夏东海的认可,更包含了夏东海日常生活中对刘星的尊重。
在这个家庭中,遭遇父母离异的小雪、学习不好的刘星、家庭复杂的小雨也许不会成为完美的人,但无疑会因童年备受尊重而自信阳光,成为令人生羡的易幸运人群。
尊重孩子从这三点做起
法国小说家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而这种坚信最初便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和他们对我们的尊重与信任。
在心理学上常常会提到“支撑系统”的说法。“支撑系统”指的就是在我们处于困境甚至绝望处境的时候能够为我们提供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过的各种支持。
家庭、父母、家人通常是这个支撑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给予尊重正是对孩子精神支持的起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不以爱之名将想法强加孩子,尝试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走的路比孩子过的桥多,想帮孩子规避风险,替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种行为,貌似在帮助孩子,实则是借“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实。
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尊重孩子,可以先从尊重孩子的穿衣、交友和爱好做起。
与其让他们因为我们的唠叨而烦恼,因为我们的反对而妥协,因为我们的干涉而放弃自我,不如让他们在我们的支持下勇敢地做自己。
其次,不以忧之名偷窥孩子生活,尝试尊重孩子的隐私。
近日,在乌鲁木齐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小学生为了防止妈妈看自己的手机,在用手机和同学聊天时竟然选择英文聊天,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可见,对于孩子来说保护隐私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在生活中,每当另一半刻意地翻看我们的手机和查看通话记录时,我们都有一种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觉,即使坦荡荡也还是会忍不住地反感和愤怒。
孩子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这种对手机、日记和生活的偷窥不仅容易激发亲子矛盾,引发孩子叛逆,还容易在孩子的生活里种下一颗低自尊的雷,让他们在长大后允许别人任意践踏自己的底线。
最后,不以懂之名干涉孩子选择,尝试尊重孩子的感受。
最近,一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火遍全网。
做喜欢的事不知疲倦,做讨厌的事哈欠连天似乎是人的天性。热爱可能是最容易提升人幸福感的东西了。
在电影《跳出我天地》中,矿工的儿子比利就有一个和自己的生活很不相匹配的爱好——跳芭蕾。
他的爱好受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也因此陷入家庭和理想的两难选择中。
幸运的是,他最终凭借锲而不舍打动了父亲,赢得了家人的尊重和支持,也在多年后成为《天鹅湖》的首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以为的不好和偏见,不是干涉孩子兴趣的理由。
不管是爱好还是爱情,作为父母当然可以提出意见,但最终却应该在讲明一切后,在选择上给予孩子最大的尊重。
写在最后
孩子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做提线木偶,我们来到人间也不是为了扯住孩子身上的那根线。
我们确实能帮孩子防范于未然,能帮孩子做出理性的最优选择,却无法帮孩子生活,帮他们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尊重才是他们最需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