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于古代时,有个“舞象之年”的称呼。虽比起十三岁的“豆蔻年华”来逊色不少,想是之后的20几的“梅之年”或者快30的“半老徐娘”,倒也是宽慰不少似的。《虚拟十七岁》里说,十七岁是个特别的年龄,未到18的成年,却又即将成年,还是未成年,却即将远离多年的心境。说是模糊不清也不尽然。比如即将离家之日,虽未离家,却是离愁早已将心占的满满的,都是离后日子的假想。就算离家,不想心思却是还家了。人与地总是不在一个世界水平之上。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都是以关羽桃园结义之拳拳之心、荡气回肠之情来说,不知是否也是人之初始难免的思念情怀。阿斗“乐不思蜀”之昏,我想会不会就是某个晴朗高照的日子,曹魏派人赐了一只雄赳赳的斗鸡给他,当天他吃好玩好,少年之心,难免来之快,忘之切。一语曹魏之好不想成千古之恨。恐怕某个阴郁的日子,他也会在一间“囚室”中偶尔想题起当年黄皓教他斗鸡的情景,不禁也是哑然感切,只恐曹魏者自知此说法是不可外扬而已。就像十七岁,有个界限反而辨别更为模糊了。
好像说的离十七岁有点远,正如那部热播的《吸血鬼日记》。Dear diary 。除了开头有E和S的日记,后面几季多少集都不见此日记,可谓题目和整个故事都完全脱轨无关似的。不是说主题要涵盖文章总体思想?岂知题目不也只是在开头,何怪其是否涵盖。念叨其主题名字时,也只是个代名词,既然只是借代下,是其部分即可,哪怕是很少的一个开头。小学时不都是用红领巾借代小学生吗?还没有用校服呢?由此说来倒是颇有道理了。
恐怕十七岁会不满了,这样说来,我两边都不是。其实大可不必。以你为界,你若不清不楚,其他的还有什么可清可楚之说。正如,若是标准本身都不清楚,我又用它怎来定义其他之是否?所以十七岁需要虚拟的,因为太真实却反而会失去标准可言。若是十七岁虚拟了,标准已不在,其他的都可以虚拟了。虚拟的十三会是“半老徐娘”吗?虚拟的三十会是“豆蔻年华”吗?反正都是虚拟,何不来个大胆的转化,只是转化太大,恐怕都吓着别人了。原来虚拟还有个度,还有个虚拟要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恐怕更是模糊更为虚拟,说不清道不明。全靠直觉。直觉这个东西不仅说不清,还因人而异。最后本来我们初衷想要约束群体的标准没有了,到又回到各自做主因人而已的时候了。岂不是可笑?只不过,一开始叫原始,经过这么一折腾回到原位后很可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返璞归真”。然而其中深意只有一条,就是,之前我们抱有希望,为年龄之分世界之事找个准备无误的标准。而后我们明白了这个标准不会有然后处之淡然。前者让世人奋发努力,后者让大家出世修行。这恐怕也分别对应了古人有人风云朝廷官场,有人悠然南山之不同了。只不过,总是有那么些人,他不愿奋发努力,又没有达到悠然南山之境界。他总是看着比尔努力自叹不如,然又宣扬自己早已看淡假装出世。这种阴暗面自古有来之。只是官场,或者今之职场,因为人多而又异,总是更甚。他们也可以会是它们,是小人,是嫉妒,是谣言。
十七岁可能难过,是自己的模糊早就了诸多的问题。十七岁应该高兴,她只要一年就可以不再十七岁了,也不必太过苦恼。可是十六岁呢?她开始害怕。十五岁呢?她开始担心。十四岁呢。。。。。。谁的结束又给你谁的开始?你看,模糊无处不在。有人会摆脱,有人却不得不开始经历。模糊就是不清不楚,模糊就是茫然,模糊就是我们对身边的事、人总认识的不够,模糊就是说世界很美好总觉得理由还缺,模糊就是我那天看到你的笑容,却不知道是否对我笑?是否是一个真诚的笑?是否只对我这样灿烂的笑过?仅一个明明看起来很美好的笑都是如此模糊不清。
十七岁很高兴,既然世界如此,本就不该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