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zhong一声),蝗虫,蝗虫繁殖极快,因此用以比喻;斯(si),助词;诜诜(shen,一声)同“莘莘”,众多的样子;宜,语助词;尔,你,指被祝福的人;振振,繁盛的样子;薨薨(hong,一声)蝗虫群飞发出的声音;绳绳,绵绵不绝的样子;揖揖(ji,二声)同“集集”形容群虫集会的样子;蛰蛰(zhi,二声)形容众多的样子。这是一首祝福诗,祝愿人们子孙众多,用螽斯之羽为比喻,反复表达一种希望人们多子多孙的拳拳祝福。
很早以前读一首诗,时间太久,已经不记得题目和作者了,但有一个意象却印象极深,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一只蟋蟀,说它曾经在《诗经》的床榻下鸣唱过。那一刻,一只小小的蟋蟀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曾经在诗经中鸣唱的那只蟋蟀,如今又在清冷的秋天的夜晚,在明月团团的院子里继续鸣唱,那让人感慨唏嘘的效果简直可以媲美“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沧桑。
当然那时候也就忘记了,蟋蟀跟蝗虫并不是一种生物,虽然直到现在也一直傻傻分不清楚。蟋蟀一般出现在秋天,是清冷的代言人,曾经读过岳飞写的一阕《小重山》,起首就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这位立志誓扫匈奴的大英雄,曾经满腔热血,豪情万丈地宣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在这样一个秋夜,被墙角下鸣叫的蟋蟀吵醒,想起金人依旧肆虐,想起壮志未酬,忍不住感慨唏嘘。我想在这样的夜晚,岳飞也一定彷徨而迷惘。在白日,在人前,他必须要拿出一个优秀将领该有的姿态,可在黑夜掩盖下,他也不得不卸下心里沉重的负担。到底能成功吗?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他必须抱着必胜的信仰去战斗,哪怕被满朝大臣中伤,哪怕被皇帝猜忌,不改初心。明知不可为,却还坚持为之,这才是令人钦佩的地方。
也许在这样的夜晚,只有墙角那只不住鸣叫的小蟋蟀听见了岳飞豪言壮语之外的那一声叹息。可是蟋蟀不是蝗虫,如果说蟋蟀带给人的是凄清,是惆怅,那蝗虫带给人的就是简单粗暴的伤害,甚至谈蝗色变。
倘若你手边有一本史书,只要略翻几页就会发现,蝗虫与苦难和疮痍是分不开的:“天大旱,蝗灾,人相食”。古老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蝗灾始终是缠绕在大树上的菟丝花,从远古时代继往开来。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农民站在田间地头看着被蝗虫啃得一干二净,光秃秃的庄稼是一种怎样的绝望,那种感觉大概就是小偷偷走了你刚发的工资。在领工资之前,你已经算计好下个月的各项开支,交房租,还债,充话费,充地铁卡,一个月的伙食费,还有看中的一件衣服。可是如今你身上只剩下上个月留下的十块钱,而这个月才刚刚开始,你要用这十块钱撑到下个月发工资。
而蝗灾则把农民的痛苦拉长到了一年。这一年这么长,中间会充满各种变数,到底能不能活到来年庄稼成熟?明年我身边的父母是否还能安然地坐在墙角晒太阳,我的子女是否还在门口等着我从田间回来?我的亲朋好友是否还会拿着自家酿的酒来找我闲话?明年整个村子又能剩下谁还活着呢?
所以我想古人在用螽,也就是蝗虫来形容绵绵不绝的子孙后代的时候,多多少少带着点触目惊心的恐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