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人对哪个国家的态度最复杂,我想这个国家非日本莫属了。一方面大家痛恨于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难忘这个邻居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大家却又感慨于日本的文明和先进。尤其是国门开放以来,到日本留学工作的国人越来越多,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也增深了。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可以让普通民众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上网来对日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B站上有几位博主专门发布在日本的见闻视频,看过之后,不得不感慨街道的确是干净,风景的确是美丽。但是日本右翼势力对于历史死不认错的态度,加上日本间谍在中国活动的新闻时隔几年便见诸报端,让人不得不对这个表面已经很平和的邻居心生警惕。当代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尚且如此,那么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对日本又是一番怎样的感受呢?
《日本论》这本书便提供了这么一个视角。让我们得以通过戴季陶先生之口对一百年前的日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书中并没有对日本的社会风貌泛泛而谈,反而是对当时日本的独特社会制度的形成做了大量的介绍。毕竟当时中国面临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图存,而日本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中国很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背后都有日本的影子,这一点在书中有提及。因而让中国有识之士了解日本的社会制度之形成十分必要。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明治维新后到战败之前日本的社会制度如军阀、财阀、政体是如何形成的,并对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作者对明治维新部分着墨很大。这正是当时国人对于日本态度的复杂之处体现地最明显的地方,心态之矛盾和今天应该是别无二致的。一方面大家痛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却又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和日本人的一些民族品格发自心底地认同。对于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作者总结为“民族的统一思想,统一信仰,统一力量”。暂且不论是否符合事实,我想其实作者是感概于当时国内环境的混乱。毕竟当时的中国不仅军阀混战、政治混乱,而且三民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业救国、新闻救国各种流派的救国思想的互不认同争论不休。这句话实在是作者的一种殷切期望。
日本明治维新所以爆发和成功的原因历史学家们做过很多分析。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浅薄之见。在我看来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除去各种客观因素如幕府与长州萨摩两藩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还是不自大的民族心理。一方面,历史上日本并没有强势的文明,一直都是被外来文明影响,而较少有文明的输出。所以就养成了一种谦虚的好学的品行,乐于接受外来先进的文明。另一方面,日本长期保持对外稳定的交流。即使在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日本也没有停止吸收外来文化。与西方世界保持有稳定的交流渠道,既所谓的兰学。与清政府比起来,日本幕府社会对西方其实更为了解。愿意学习的心态加上对国外先进文明的了解,就不会有自大的心态,面对外界压力,自然会做出调整举措。
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比日本明治维新时间还早,成果却是远远不及。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东亚的最强国家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在近代迟迟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毕竟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向外输出文明,从来没有说被外来文明彻底改变的。即便历史上华夏数次亡于蛮夷之手(蒙元南侵、满清入关)。但毕竟华夏衣冠是保留下来了。而且由于蛮夷蒙昧,治国还是要靠华夏老祖宗外儒内法的那套东西。加上华夷之辩深入人心,深信中华文明的强大同化能力,最终就形成了自己的制度自信。有自信是好的,但是过度自信就变成了自大。殊不知近代中国面对的不是之前只会炫耀武力的蛮夷,而是完成工业化的近代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优越反而让中国在近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要跳出近代中国面临的困局已经非彻底抛弃之前的那套东西不可。可是统治者意识不到。毕竟几千年天朝上国的美梦不是那么容易醒的!等到梦醒了,中国已经没有机会。没有赶在日本之前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悲哀。如果不是后来日本也自大了起来,因二战而战败,中国恐怕再无机会。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二战时期,明治维新以来的成就让日本上下都狂热起来,不惜与英美开战,最终自食其果,葬送了维新以来的所有成就。之后老老实实当霸主的小弟。待到经济奇迹的时候,又叫嚣买下整个美国。殊不知一个国防靠外国的国家能有几分自大的资本,最终只能是被剪了羊毛,泡沫破裂,开启近三十年的失落时代,直到现在。
中国吃过自大的苦头,建国之后,又是多灾多难。国门开放以来,历经几代之积累方才出现强国气象,可是一股自大的空气似乎又弥漫开来。在近代一直走在我们前面的日本绝对是一个榜样和教训,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行。
毕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弱小可以通过学习而变得强大,唯有傲慢使人丧失一切进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