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中看到困境中成长的人生智慧

今天听了一本书,书名是《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解读者是冯伦,作者是俞敏洪。

当我们听到“崩溃”这个词时,首先想到的是难以承受的状态。无法再承受时,就是崩溃。而“崩溃的边缘”指的是在极度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做事,这也引出了书中提到的“苦做”。

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很多人都了解,也常见于新闻报道。例如,他创办的新东方曾是明星企业;教培行业衰落后,他的转型又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关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他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让我们收获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崩溃时如何行动,对每个人都很有帮助。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会遇到崩溃的时刻。当被别人压制时,如何坚持做自己重要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说,被压制时,我们要尽量做能让自己成长的事。那些压制和压抑,可能正是促使我们成长的动力。

这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比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种启发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人处于低谷时,如何用积极态度走出人生低谷。这是一种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和掌握。

当我们看到一些人因为崩溃而失去继续成长的动力时,会感到惋惜。这样的人最终可能会落魄,成为笑柄。等他们淡出人们视线时,也可能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比如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些新闻,讲某个名人从巅峰到低谷,最后彻底消失在人们视线中。那些体验和经历,可能是很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可能经历从高峰到低谷的状态。这些过程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时刻提醒我们要顾好这一生。终极答案其实大家都明白: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更多的是蜿蜒崎岖的小路。

当然,当我们在快车道上时,更应该想到那些在蜿蜒小路上前行的经历。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捉襟见肘的时候,比如考试遇到难题、工作中遇到限制和打压,这些都是人生常态。

这种常态在书中有很好的解释,就是要在苦难中成为经得起风雨的人。这种“经得起风雨”更多体现在个人的承受能力上。书中提到,转型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在新创立的行业中立足。在任何场合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当然,这种拿得起、放得下,更多体现为个人能力。

比如吃喝,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身体无法适应外来的食物,就无法做吃播这样的工作。还有像旅游直播,俞敏洪曾在宁夏、甘肃等偏远地区直播,这些都非常依赖个人体力。

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比如每天早上锻炼身体,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当然,这样的坚持会给健康带来很大好处。

所谓“苦做”,更多指的是即使在不舒服的状态下,也能把事情做好。这体现了一个人的韧性和坚定,也是很多人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然,缺乏这些品质的人更容易放弃或半途而废。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把事情做好,但也常常为自己找借口,觉得做不做都可以,或者不做也没什么影响。有了这样的想法,面对挫折时就容易不够坚定。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做事时要认识到自己能做哪些事情,选择那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对自己的明确认识,更容易发挥潜力,这种潜能会让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更持久。

任何时候,持久是打败时间障碍的关键。如果不能持续做一件事,很难获得积累的力量。另一方面,如果轻易放弃,大概率看不到最后的红利。当然,前提是所做的事情必须是正确的。

书中讲到了俞敏洪的正直和善良,这两点是一个人成事的基本条件。很多成功的人最终功亏一篑,往往就是输在这两个因素上。可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就要把正直和善良作为人生底色。当一个人做事无愧于心时,过程里就会少一些顾忌,多一份自信。

现实生活中,一些顾忌和自信常常成为做事的障碍。当这些障碍不再是障碍时,就能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事情本身。当一个人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时,即使再苦再累,也不会成为阻力。那些外人看来的障碍,反而可能成为把事做成的屏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