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易经读懂中华文化(53)颐卦

《易经》第二十七卦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

卦象结构:艮上震下

卦名:颐山雷颐

颐,本义为下巴,颐指气使,用下巴来示意或指挥人。

又指面颊,引申为保养,颐养。

卦象上看,象征了张大的嘴,等待吃东西。

卦象的人嘴取象来看,艮上震下,上止下动,象征咀嚼食物时上颚不动,靠下颚在动。取名为颐卦符合卦象特征。

卦象的人文属性看,艮为止,震为主宰。外艮止,不动如山,内震动,心中有主,代表止欲修行之义。颐,既有养生之义,又有修身养正之义。


《易经.序卦传》:物蓄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得动,故受之以“大过”。

物资丰富,解决吃饱问题后,就会想吃好的问题,即关注营养健康的养生问题,所以大畜卦后就发展到“颐”卦,颐卦,就是讲养生的。从精神层面来理解的话,大畜指的是正心诚意的修身自养,自养之后,不独善其身,养贤也。大畜卦后是颐卦,颐卦即养贤也。

颐卦就是讲养生,养德,自养,养贤的卦,讲修养的卦,内圣(自养、立德)外王(养人、立功、立言)的卦。


颐卦卦辞及彖传: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卦,由大畜卦而来,畜为止,止于一,大正也。颐,养正也,养正则吉(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从卦象上看,颐卦犹如张大的嘴,有求食之象(观颐,观其所养也)。饮食之道在自饮、自食,不假他人自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实,通假食。自求口实,象征了修身养正,在于自养,自求,自修,自明,是内圣的功夫。

颐卦(山雷颐),帝出乎震,震为主宰,

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启蒙,开发自性也是内圣功夫。其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是强调自求。

易经从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天道,至饮食男女的生生不息的人道,通篇都在强调“自”字,自强、自主、自养。不假借外人而自求也。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那些丧失文化自信,自我阉割甚至抛弃中国文化,寄望于被西方认同的观点,完全丧失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丧失了自求口实的自养,成了求他人口实,贻人口实的奶嘴婴儿。

口实,又有话柄,谈资之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自求口实又可以理解为口实也是自找的、自招的,所谓贻人口实也。这也符合易经的天道思维,好坏的结果都是自找自招的,不怨天尤人。

所以养生的角度,需节制饮食。修身养正的角度,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也是谨言慎行,不贻人口实的人(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天地养万物而不自恃其功,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日月无私照,彰显其刚健、笃实、辉光。圣人养贤,在用贤,以其贤能施及万民(不家食)。

养生在于应时令而行,《论语》“不时不食。”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说的就是如何养民。无论是养生、养贤、养民,一切修养,都与是“时”有关,均应应时、顺时、乘时、御时,颐之时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卦象自然属性看,艮下上震下,山下有雷之象。《易经.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成言乎艮”。故山下有雷,万物终而所成始也,万物之养也,颐卦。君子观万物所养、所成,感悟养生之道在于节饮食,修身之道在于谨言慎行。节为无过无不及,适中即可。慎为心之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