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想着去写写读后感,因为感觉五味杂陈。
最初去看本书的原因有二:其一,书名让人感觉很不爽,说海底捞你学不会,凭什么你就说我学不会?我还偏要学学看看。其二,这本书确实是太有名了,到处都有这本书的影子,所以我想一探究竟,省得一个神秘的身影一直在我面前晃。
那么,看完了我脑海中冒出些两个很奇怪的感觉,可能有点偏激,不喜勿喷:
一、从我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套利”。金融行业的人都很清楚这个词的意思,比如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借助同样的投资组合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我曾经在股份制银行分行工作过,曾经风靡一时的银行票据转贴现业务也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资金价格不一样进行套利,比如从大西南地区收票(资金价格高,所以票据价格低),然后转手在江浙沪地区卖出(资金便宜,所以票据价格高)。其实海底捞成功的一个秘诀也是套利,海底捞在套地区贫困差异的利。
绝大部分的海底捞员工都是来自极度贫困的穷山僻壤,家徒四壁,估计很多员工都是因为海底捞才有机会第一次离开山村, 进城。而且很多都是整村整组的为海底捞打工。本书花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很多员工对海底捞充满感情,对张大哥感恩戴德的细节。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感恩和感情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小恩小惠(注意,我不是说这些动作行为是小恩小惠,我是说对应的成本是小恩小惠)。海底捞把这些小恩小惠做到极致,做的太真了,大家都倾情出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那么海底捞通过小恩小惠去感动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人,博得这些人做最底层的工作(切菜、传菜、洗菜、洗碗等等),工作极长的时间(12小时以上),不断地打鸡血榨干这些朴实善良的山村员工的最后一滴血。书中描写很多洗碗工手都洗烂了,真的是触目惊心。
通过地区贫困差异,给予贫困地区员工低工资,超高强度工作,获得发达地区顾客的好评,进而为此买单。这是海底捞商业本质之一。
真可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二个感觉则是,人治而非法治的商业形态难以持久。该书通篇去看,很多的中高层干部或者底层员工,都对公司老板喊大哥,这个在我看来对一个港股上市公司简直不可想象,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体现人治而非法治的是免单权。海底捞的很多竞争对手都纷纷刻苦研究海底捞,加以效仿,结果是他们发现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学会,唯独一个学不会,那就是最基层员工的免单权。这个事情你细想,确实超级恐怖,而且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事实是在海底捞实施这个免单权利的时候也产生过很多员工私自收单的情况,但在海底捞整体风险可控。我现在自己做企业,我是不太建议这种免单权的操作手法的,很容易走偏了,且道德风险太大。
人治社会相比法治社会,变数太大。乾隆皇帝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执政前20年,励精图治,成就一片盛世。执政中后期,好大喜功,贪图享乐,把中华民族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人治的差异,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就像雍正皇帝对待平定大西北的年羹尧,一念之间,陕甘总督,年大将军,就变成了南京城墙的看门人。
所以人治太不稳定了,遇到明君圣主,会有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而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君王都是碌碌无为昏庸无能的平庸之辈。
唯有法治社会,才会有长治久安,譬如美国,它的本土,除了独立战争和内战,无论换了哪位总统,国家整体都是向上走的。因为他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简单的话,然而能做到的有几个?
所以我认为,随着地区间的套利空间越来越小,以及人治无法及时过渡到法治,我想海底捞在舵手更替之后,会存在重大危机。
那么如何破解海底捞将来的重大危机?我认为核心就是逐步拆解目前服务中所有能够打动客户并带来复购客户的行为,将其逐步制度化,海底捞方能度过未来的风风雨雨。
海底捞你学不会?完全不用学会,权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一种“奇”吧,世界也是因为有了海底捞变得更精彩。
附:海底捞读书笔记
◆ 第6章 把他们当人对待
什么是对人的尊敬?见老板鞠躬给领导鼓掌?那不是对人的尊敬,那是对地位和权力的尊敬。对人的尊敬是信任。
信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信任的唯一标志就是授权。
信任的唯一标志就是授权,我觉得这句话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
所以张勇在公司的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授权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
◆ 第9章 海底捞的危机
“我们现在对每个火锅店的考核只有三类指标,一是顾客满意度,二是员工积极性,三是干部培养。
◆ 第10章 张勇其人
海底捞的干部有一句话:“我们的优点是愿意挨骂,缺点是不会辩解。”
◆ 第11章 海底捞你学不会!
- 监督不是管理。员工最值钱的是大脑,雇用员工的双手是最笨的。
管理是一个知识、经验和技术不能被重复验证,甚至不能在同一个人身上重复验证的专业。这样的专业当然不是科学,因为科学必须是能够重复验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