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件难事,统合自然状态下的发散性思维,依次表达为词汇-句子-段落-文章,谈何容易!但它又不是难到不可及,那写作什么最重要?
第一,写作训练没秘密,就是要写,而写的第一步是马上写。这说起来像是废话,然而并不是,是关键中的关键。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传说太多,使得大家想到写作就头疼:如果必须事前都想明白打好腹稿一气呵成才能开始写的话,写作就太难。
还好,也许有人真这样写文章,但我很幸运还没见到过。只是这套路太吓人,绝大多数人一想起写作就害怕。
怎么克服害怕?
马上写,多写。
我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的,思路本来是发散的、断片的、随机游走的,文章则该咬合。怎样才能把发散变成咬合?别指望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这过程,对普通人来说,更好的办法是在随时随地的写作中将断片落于纸上,再在纸上完成整合,为大脑减负。
我告诉你一个独门秘诀: “告诉自己,坐下来,只写5分钟就好。”
难在开始,其实只要开始写,5分钟之后,你十有八九忘记了害怕,也许已经写得停不下来了。
各有各的办法。这是一法,还有人的办法是每天早上不查电子邮件,不看微信,晨起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不写够多少字不许自己站起来。
只要有用,怎么都行。
第二,中文写作强调作加法,英文写作则是强调减法,把不需要的都去掉,剩下的就是合格文章。
中文世界里关于写作的书,太强调才能这类因素,不够实用。英文世界里的写作书则相反,从选择词汇开始,生成句子,构建段落,处处讲透,落到实处,至于谋篇布局微言大义之类,反而讲得很少。想想也对,写得多,段落写得好,基础有了,搭出高楼不会有多大问题。
我看过许多英文世界里的写作教程,下面拉个单子,其共通之处是推崇简明:能一个词说清的事,不用两个词;能一句话说清的事,不用两句话;能用通俗的话说清楚的事,不用术语……如果说中文写作强调作加法,英文写作则是强调减法,把不需要的都去掉,剩下的就是合格文章。
“写作开始于作者的想象,完成于读者的想象。”
如果关于写作只读一本书的话,我推荐这本,原因见下。
第三,推荐一种文体。
所谓经典文体,跟经典无关,指的是作者采取与读者对话的姿态;所谓对话,不是用对话体,而是对话姿态。
如何理解?
用经典文体写作,好比博物馆的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藏品,作者向读者讲解他想传达的内容。文章制造出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想象空间中,作者引导读者的视线,在观念、物体、事件之间流动。
有几个关键:
首先,作为表达,写作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而不是作者的独白(again,天才除外),作者要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所以不必事事点透,但又理解读者毕竟不是作者,凡有需要就应细细讲解。
其次,强调视觉。所谓视觉,指读好文章时,不论内容是什么,读者跟随作者的指引一路走来,时常会有历历在目的感受。与此相应,作者在人称选择上非常自由,时而你我相称,时而跳出去切换到上帝视角。
再有,注重音韵。但凡好文章,必是可读的,不仅是指可阅读,而且指可朗读。选词时,意义相近的话,尽可能选上口的那个词;造句时尽可能用短句,如有长句,首先要想如何转换为短句。反过来说,长句不用则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料有新鲜感为止。如果文章里全是一口气读不完的长句,我早就把它放下了;但如果多是短句,偶尔读到长句,我会知道这是作者给我发信号,我会停下来,接收。
第四,最后讲词汇。语言是活的,它每天都在被创造出来,没有语言的纯洁性这回事,所以好作者总要留意新词;但是,把眼光放得稍微长一点点来看,会发现新词的存活率极低,绝大多数会在一年内死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能流传下去。好作者必须对哪些新词能够存活下去有判断,如果没有把握,则要首选旧词。以我自己为例,每年进入我的语汇集的新词不会超过十个。
用新词是冒险,如果用得极为贴切还好,否则不如用老词,因为后者在无数人数百年使用中早已千锤百炼过,最无聊是用半新不旧的词,连冒险都不是,就是赶时髦晚了一步而已。
最后的最后,回扣主题,关于写作如果只记住一件事,记住这一件:
马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