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上海含饴弄孙夕阳红
2020年元月19日,我和老伴曼丽搭乘高铁来到上海市,帮助照料还在上托班的小孙女。当时新冠疫情已经在全国大流行,上海各小区严防死守,外来人员都要详细登记,在家隔离不准外出。儿子媳妇单位知道家里两位老人来自武汉地区,马上要求他(她)们不要来单位上班,居家隔离在家里办公,工资照发。
随着防疫形势日益严峻,2019年元月23日,武汉按下暂停键,为了隔断疫情的传播,实行全面封城。对一个特大城市实行严格的管控,禁止各类车辆和人员的流动,这在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上海也是风声日紧,对各个小区实行精准防控,我们只能在小区活动,生活日用品外出购买要到小区申领出门通行证。后随着武汉抗疫形势好转,上海市精准防控也取得成效,管控措施也日益宽松,我们一家也迎来一段快乐时光,在空闲时,吟成一首小诗《沪上时光》,也是我们在上海生活和心境的真实写照:
沪上时光
银灰色高铁开车的汽笛已经鸣响,
车窗外散落一地依恋故乡淡淡忧伤。
远在东海之滨的儿女声声呼唤,
我们踏上旅居上海的“飘移时光”。
雷敬元和童曼丽在上海展览馆门前合影
鳞次栉比的大厦闪烁霓虹梦幻光芒,
浦东幽静花木小区是暂时驻足的蜗房。
没来得及仔细审视昔日的“十里洋场”,
新冠疫魔呼啸而至改变了日常生活模样。
困守方寸之内的日子枯燥且漫长,
文化公园处女地【注】是亲吻大自然的地方。
清晨苜蓿草叶挂着晶莹闪亮的露珠,
古老的白莲泾泛着微波静静地流淌。
锅勺碰撞烹调出烟火氤氲诱人味香,
浆洗晾晒清扫精心打理家人健康。
柴米油盐菜场超市里蹉跎悠长的岁月,
厨师保姆家庭教师角色轮换居家繁忙。
孙女笑靥如花的粉脸映漾幸福阳光,
稚嫩话语使人忍俊不禁心田淌出安详。
暮来晨往迎送儿女匆匆上班的脚步,
为生活打拼事业有成是我们殷切期望。
到望志路石库门感受厚重历史沧桑,
寻觅我党建党峥嵘岁月出发方向。
站在滨江绿道眺望“东方明珠”璀璨灯光,
见证改革开放崛起一座新城的辉煌。
伏案记叙岁月过往任思绪信马由缰,
在手机上K歌一展歌喉让激情飞扬。
影剧院观赏大片聆听5D环绕音响,
旅游中在湖光山色美景中尽情徜徉。
退休的生活在这座大都市天际线延长,
旅居上海的蒲纺老友在群里互诉衷肠。
这是我们迁徙到一个水美草肥新牧场,
在沪上时光里把生命的交响乐再次奏响。
【注】浦东为筹建文化公园已经征用一块尚未开垦建设的荒地
2020年4月,上海疫情反弹猛烈暴发,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中央督导组的指导下,在疫情蔓延到达临界点前夕,果断踩下刹车,以黄浦江为界,使两地先后进入全面封控,魔都上海,大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瞬间变得空旷冷清,时间仿佛凝固一般,我们禁锢在斗室之内,每天倚在窗户边,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封控的时间也一再延长仿佛没有尽头,此时我想起何不利用这段时间做一点事情呢?我想起还有一项使命般的任务,就是为蒲纺三线建设和艰苦创业的历史编一本书,来上海之前因为杂事繁多,心又静不下来,一直耽搁缠绵于心,事情的起因还要回溯到2019年那次聚会。
2019年11月7日是二三四八(蒲纺)建厂五十周年的日子,在2019年5月的某一天,在蒲纺商会会长李保宁的邀约下,原蒲纺宣传部副部长戴能宏,原蒲纺医院党委书记张忠国,现深圳市出版协会秘书长舒欣,现在广东某投资集团担任执行董事、原《蒲纺报》总编王建,原蒲纺工业园区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现担任赤壁新纺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雷敬元,原蒲纺教委书记林杰,蒲纺工业园区招商办副主任李明星等聚会在桃花坪的桃花源酒店,商议二三四八(蒲纺)建厂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办事项。经大
左起雷光、雷敬元、童曼丽、习亚男和小多多在厦门海滩
家商议,建厂五十周年是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纪念活动日程确定为“三个一”:即一是召集天南地北的蒲纺精英人士见面座谈,为蒲纺的后续发展建言献策,由蒲纺商会李保宁负责召集;二是演出一台大型文艺节目,由林杰召集蒲纺原文艺宣传队和文艺爱好者组织排练;三是编辑出版一册图书,发动各社区新老蒲纺人,写自己在蒲纺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收集编纂起来,其宗旨就是蒲纺人讲好自己的故事,书名暂定为《蒲纺记忆》。由舒欣担任策划和出版发行,雷敬元担任本书主编。纪念活动由蒲纺商会会长李保宁、招商部副部长李明星负责向蒲纺工业园区主要领导汇报,求得在组织发动、经费筹集和活动场地等方面得到一些支持。
商定分工后,大家各自回去准备,林杰联络了原蒲纺部分文工团老队员开始排练节目,舒欣回到深圳后,写出了《蒲纺记忆·概述》篇,拿出了《蒲纺记忆》策划方案、征集稿件启事、资金预算及筹措出版费用办法。但由于此次纪念活动由民间主导,组织者绝大多数都是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同志,缺乏可动员的组织资源和活动经费作为支撑,后来除了原文工团在建厂五十周年庆返回蒲纺,在民间组织下演出一档小型节目外,其他动议基本胎死腹中。王建个人则单立门户,通过采访了部分参加二三四八筹建的老同志和蒲纺老领导及有关人员,收集了很多资料,编辑出版了一本《代号二三四八》图书,以个人视角诠释了蒲纺兴衰的历史进程。
从舒欣提议我担任《蒲纺记忆》主编后,我就动笔开始写《二三四八(蒲纺)印象》一文,最初的想法是从我做起,写一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纪念活动流产之后,2020年初我和老伴赴上海带孙,随后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封城,我再也没有回过蒲纺。在上海期间,家务杂事增多,正如我在《沪上时光》诗中写道的:“柴米油盐菜场超市里蹉跎悠长的岁月,厨师保姆家庭教师角色轮换居家繁忙。”但我并没有中断这篇文章的写作,断断续续,因为内容写实,涉及许多人和事,特别是蒲纺高层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及许多人事的矛盾纠葛极为敏感。如果忽略,则不能还原当时蒲纺风云激荡时期的真实状况,怎样落笔把握分寸我本人也很纠结,就这样写写停停,直到2020年才修订完成。文章完稿后,在微信朋友圈很小范围内,给一些关系非常亲密的朋友传阅,谁知好评如潮,有很多赞美之辞,都希望能够编纂出版。
蒲纺改制破产这多年了,蒲纺本来就是一座移民城镇,企业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如当初从五湖四海支援三线建设汇集而来,现自谋出路或退休养老回到故乡四散而去。我们这批人已年近七旬,早过知天命之年,一切过往早已看淡。但文章发出去后,其反响之热烈让我始料未及。蒲纺人不管走到哪里,对曾经抛洒青春和热血的这块多情的土地充满眷恋,看到过去发生在这条山沟里鲜活的故事,都会引起他们强烈共鸣和深深怀念,我才明白了这就是蒲纺人的“根和魂”。我原在蒲纺桃花坪宿舍的邻居黄绪玲和甘金秀有个女儿叫黄文蔚,在北京一家美术设计公司工作,她母亲把这篇文章转给她读完后,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热情洋溢的信,回忆了她在蒲纺长大留下的美好的印象,感谢蒲纺单纯且昂扬向上的环境塑造了她的人格,她写道:“蒲纺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经历,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生长出一颗温暖而真善美的心,能在离开蒲纺的庇佑后,依然具有自己温暖自己的力量,在风霜雪雨中继续前行的毅力和勇气。带着一个健全的⼈格、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天涯。”我被深深感动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过华亮明书记介绍,我认识了蒲纺出生的第二代才女万娴,这个从印染厂西北角“半边户”家庭走出的孩子,由于“半边户”家庭和当时工厂一些规定,她不能享受与她同龄双职工家庭孩子一些福利待遇,但她有正直、善良、勤劳的双亲和温
2023年3月6日上午在赤壁市召开《蒲纺记忆》编纂推进会
暖的家庭。“寒门出俊秀”,她踔厉奋发,发愤读书,曾闯荡广东打过工,又回到湖北京山县(现京山市)创业,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特别是看到她微信公众号上收集发表的蒲纺的文章、视频和照片,我又一次被震撼了。一个在蒲纺长大的孩子走出山沟后,仍痴心不改,宣传传播蒲纺的历史,描写着燃情岁月“三线”建设场景;记录走向辉煌的瞬间;反映蒲纺人日常生活的趣事和生存百态;叹息蒲纺改制后落寞与苍凉。万娴尚能做到如此执着,我难道不能有点作为?我曾动念头何不把这些文章编辑成图书,把《蒲纺记忆》编写出版中断的遗憾弥补起来,但想到编辑工作量之巨大;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我这把年纪是否能承受?出版发行和经费筹措也前路漫漫,我颇费踌躇,几次拿起又放下。
在上海疫情期间,在百无聊赖之际,有朋友告诉我,蒲纺工业园区正酝酿着机构改革,工业园区的实体企业全部转给赤壁市高新开发区统一管理,管委会建制即将撤消,成立服务蒲纺片区委员会。我听后有些怅然若失,思索再过若干年,我们这一代人离开人间后,蒲纺曾经那些感人故事将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我这个在蒲纺工作生活了36年,曾在多个职级、多个岗位工作过的“活化石”,最好的青春年华都抛洒在这片山沟。一方面感谢蒲纺给我提供了平台,教育了我,培养了我,使我增加了才干,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我看见蒲纺人在这块军工热血的土地上,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子孙,在山沟里建起现代化的企业,为国家、为国防、为我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虽说企业改制了,但这段历史不能忘记。我希望把看见或听说的这些感人故事串起来,编成一本书固化下来,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下去,激励子孙后代。希望这本书在蒲纺第一代、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中引起共鸣产生反响,知道他们祖辈和父辈奋斗的历程,也希望社会上关心蒲纺的领导和公众借这本书进一步了解蒲纺,认识蒲纺,给关注热爱蒲纺的各界朋友,留下一点儿关于蒲纺的历史脉络。
决心一下就抛开了顾忌,与万娴商议后,利用封城的这段时间整天伏案工作,组稿、列出大纲,设计篇章结构,利用自己那么一点儿残存的人脉资源,向蒲纺的老领导和好友同事约稿,请专业美术朋友如周鸿建、刘立志、黄文蔚等人设计书籍封面,动手编辑微信上的文章,修订文章词句,配上相应的照片,像发狂一样做好这件事。毕竟上了年纪,在电脑上工作时间长了就头昏眼花。原来在职时,诸如此类文字编写之事,还有秘书、打字员帮帮忙,现在每个字,甚至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在电脑键盘上一个个敲出来。我不禁想起《红楼梦》研究资料介绍曹雪芹在创作这本鸿篇巨著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辛劳困苦,他本人有一首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尔等不能与曹公相提并论,但是在为蒲纺传承历史而痴迷这件事上,倒是有一点儿心有神灵相通之处。
苍天不负有心人,好消息接踵而至。湖北省党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知道我在编纂《蒲纺记忆》这本书,他觉得宣传三线建设、弘扬红色军工文化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好事,他也有在蒲纺工作的经历,当即表示愿意在这本图书出版方面给我提供支持;中宣部文艺局局长、舆情研究所所长、《学习强国》主编刘汉俊主任亲自为本书写了《藏在深山里的密码》(代序言),并对本书的出版多方疏通和联络;武汉空军预警学院马晓岩空军少将对此书编写和出版给予关心和指导;我的好友舒欣秘书长本来因之前此书计划受挫热情消退,由于我的坚持重新燃起推动这件事情的热忱,鼓励我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并请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亲自设计书籍封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万娴在工作之余,帮助我编辑稿件文章,减
《蒲纺记忆》审定版本
少我在文字编辑上的工作量。蒲纺的老领导何根法、雷爱民、叶全福、屠礼华、李根仁等,都给予我鼓励与支持;蒲纺工业园区和社区领导马翱、李明星、徐勇在资料收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给予了便利;蒲纺医院领导张峰、皮志杰、退休老领导张忠国及夫
2023年8月19日《蒲纺记忆》审定稿审定会
刘潜力医师、周爱兰主任在收集资料,核对史料线索,撰写稿件都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心血;蒲纺原“老中南”的戴琰章、李春英、张聚珍、曹连科等老同志都不顾年事已高,撰写稿件,提供照片,还有分厂及总厂处室原领导李佐华、彭日柏、蔡红刚、李永生都撰文为本书增色。我的好友熊家余主任、贺南南书记、易承宗院长、李家坤系主任、王贤海局长、姚平辉主任、毛鹏总经理、丛健、王红斌、李春云、童志明、王越、王锦珍都曾给予关心和支持,我的夫人童曼丽女士既是第一位读者,又是我在文字校验方面的得力助手。
雷敬元七十岁生日在酒店与老伴曼丽合影留念
《蒲纺记忆》是蒲纺人集体的记忆,也是蒲纺集体智慧的结晶。愿这本书能为蒲纺历史的留存和记忆提供一点点线索和脉络,曾为祖国“三线”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和军工战士、为国防事业和纺织工业进步与发展的劳模及众多一线的织女星、在蒲纺各个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成绩的劳动者,你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建设巍巍丰碑之上,这本书也是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的生日礼物。
在刘汉俊、何光耀、赤壁市委书记董方平、市长葛军、政协主席宋慧宇等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在赤壁党史办主任、市档案馆馆长谭盈门等专业人士的具体运作下,《蒲纺记忆》一书交由湖北楚天书局进行精编和出版,并列为赤壁市重点文史工程。本年度3月6日,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带领湖北日报楚天书局梅华峰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团队来到赤壁市档案局,在市政协主席宋慧宇的主持下,召开了《蒲纺记忆》编纂推进会,确定了编纂大纲。楚天书局接到此书编辑任务后,立即组织高水平的编辑团队,实地到蒲纺找原三线建设尚健在老同志、原蒲纺老领导、重大历史知情人等采访。在原书稿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篇章结构,邀请有关学者和专栏作家,写作补充遗漏的内容,梳理标题和精练文字,经过三校三审,在8月初拿出《蒲纺记忆》审定本。8月19日在通山九宫山召开了出版前的审定会,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胡汉昌,湖北日报楚天书局总经理、总编辑梅华峰,赤壁政协文史委主任冯晓光,楚天书局副总经理胡沙岸,赤壁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主任谭盈门,退休老同志雷敬元,蒲纺党政办副主任马翱等参加审定并发表修改意见,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提纲挈领地作了总结发言,对本书的篇章结构、主题脉络、文字精练提出了精辟的修订意见和建议,预计在年内修订完善后出版面世。大家筹划在此书出版后,适时召集蒲纺在外的精英人士、社会贤达、知名企业家、关心支持蒲纺的各界朋友,并邀请有关老领导开一次座谈会,畅谈本书出版的主题思想和逝去的青春岁月,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和现实意义,为蒲纺的发展建言献策。
书稿成篇后,原武汉空军预警学院、马晓岩空军少将赋诗一首:
蒲纺记忆大作成,二三四八著辉名。
文书起落五十载,运系沧桑几代人。
繁盛越穿寂寂景,葱茏铭镌拳拳心。
个中密码凭何解,岁月悠悠不了情。
2023年6月6日,我年满69周岁,按赤壁民俗是七十虚岁生日。儿子雷光和媳妇习亚男在上海“新顺酒店”为我欢庆生日。看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儿子媳妇在上海初步站稳脚跟,在职场上有所进步,孙女雷婧怡(多多)健康成长,即将进入上海百年老校明强小学读书,心中充满欣慰。回想平生无憾事,口占一首《七十述怀》,道出青山夕照明,人间重晚晴,期望儿孙再努力的心境。
七十述怀
人生虚度七十载,世事变迁多感慨。
命运坎坷常磨砺,天赐良缘慰心怀。
修身齐家遵祖训,读书传承育后代。
安家立业初创成,征途漫长往前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