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处事标准:义
昨天我们说了“信”字,今天来看一下“义”,君臣有义。在五伦中,有三伦是在家里的,“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有两个是在家外面的“朋友有信,君臣有义”,这两个叫社会关系。
这里说的君臣关系,不是封建社会的那种君臣概念,而是指职场关系。只要在工作单位,必然就有上下级关系,这种上下级关系在过去叫君臣关系,所以今天君臣有义也应该叫上下有义,会更准确一些。说到义,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核心的词。“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中有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有义,四维“礼义廉耻”中也有义,就是说义很重要。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也。”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义中有一种更加阳刚的浩然之气,浩然正气,所以孟子讲“吾善养浩然之气”,比较阳刚。’’孔子讲仁也讲义,孟子讲义也讲仁。孔子讲“杀身以成仁”,孟子讲“舍身以取义”,孔子相对是柔中有刚,孟子相对是刚中有柔。也就是说仁和义,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比较能代表中国人的核心精神,中国人骨子里都是有仁有义的,叫仁义中国人。
什么叫义呢?义就是一种比较公正合理的道理或行为举动,也就是说大家都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有正义这个词,有义举、义不容辞、见义勇为等等这样的说法。所以义在古代的含义比较广,也是比较深的一种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仁第一,义第二。义就是一种合乎正义合乎公共的、大家都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所有人的心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合乎公共的,大家都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理,又叫天理。众人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的良心叫天理良心。
“义为天下和一之理,道为天下通行之路”,道义。简单说就是对大家都能说的过去,事情做到大家都看不下去了就是不合道义。看不下去了就起义了,所以就叫义勇军。比如说南昌起义,起义了,就是对现象,对这个社会,对军阀的行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起义了。义就是一个公理的标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都明白的天理良心,每个人心里都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往来比较少,每个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相对稳定的生活半径里,叫四里八乡,一般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范围,比较原生态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面,大家长期共同生活的这个生态圈里,四里八乡的,大家都认识、都知道,在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公认的道和理,叫道理;公认的道和义叫道义。道理和道义的存在,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人做了什么违背道理和道义的行为,是没有脸出去见人的,大家也会笑话,甚至摒弃。
现代社会,在单位里面,几十人上百人,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圈,众人的圈,众人就有众理和众义,符合众理和众义的,大家就都会支持,违背了众理和众义,大家就不支持,甚至会被赶走。或者自己就会感到羞耻,然后走人。待不下去了,别人也不喜欢,就是在这个生态圈里,得讲义。
在家里也一样,一个单位是一个组织,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圈,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圈。哪里有人,哪里有众人,哪里就有义,有众义,有众人认为的理。那在家里,如果说哪个人做了些违背众义、违背正义的一些事情,家里也不愿意接纳。或者自己也会觉得非常羞耻,没脸回家,没脸回乡去见人。
义的根本,背后是羞恶之心。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所以上下级关系只是职务上的差别,工作关系,于情于理于义于人,大家的人格是平等的,彼此应该是信任的、友爱的,上下要同心,上下要有义。工作关系有上下级关系,要互相去爱,互相负责任,什么叫上下有义?上属要对下属负责,言行举止不能让下属笑话,要为下属负责,给下属做好榜样,带领下属成长。上司带着下级就是带队伍,要对下级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人生要负责。下属信任上司,一起工作,把自己的时间托付给上司,上司局要为他负责,带他学习带他成长,否则就是不义了。下属也要对得起上司对自己的委托,尤其是重要工作要做好,如果做不好,怎么对得起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和委托呢?如果做不好,也叫不义。它就是一种互相的信任和互相的负责任,要做好,做不好就感觉羞耻、丢人,是一种自我约束。自己心里就要够意思,交给自己的工作,就要好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