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教文化的起源与根本
今天我们谈一谈中国家教文化的起源与根本,这个题目比较大。家教文化首先从家庭的起源开始,家庭是怎么起源的?人类的生命要想存活下来,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要有基本的食物和基本的生产资料,可以确保自己当下的生命能够得以存活;第二需要长期存活,也就是要让人类这个物种长期存活下来,怎样才能长期存活下去呢?要么长生不老,就可以一直活着,永远不会死,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将相想要永生,但是没有一个如愿的。那怎么办呢?生命怎么才能不断绝呢?那就是通过繁衍,一代一代的繁衍可以让生命长期的存活下去,这是生命存活的一种智慧。
那么这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基本的食物和生产资料,确保当下的生命能够存活;第二是繁衍,让生命长期的存活下去。这也是恩格斯讲的两个生产,第一是基本生产资料,创造出财富;第二是繁衍,人类的自我生产。食物也好,生产资料也好,以及生产资料创造出来的生存资源,创造出的财富需要保护起来,这是自己的,还需要传承下去,不能拱手送给别人。繁衍生命也是,是自己繁衍的,自己生的孩子,也不能给别人,都是自己的呀!
那怎么样确保这些财富以及繁衍生下来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居所和固定的配偶。两人在一起一商量,“对,这是咱们的地盘。”“对,这是咱们的孩子。”“对,这是咱们的财产。”这个时候,一夫一妻制,家庭就诞生了;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的、都是咱们俩的、都是咱家的,然后私有制就产生了。家庭是最小的私有制单位,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和经济单位。
等兄弟姐妹们都长大了,兄弟姐妹甚至还有亲戚也走的比较亲近,大家都比较有信任度、有亲密度,大家联系在一起、联合在一起,创造财富、繁衍子孙,就构成了家族。家族再发展壮大,扩张,资源变多了,为了保护这些财富,还要有武装力量,有了军队的时候,国家就产生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国家的发展,同宗、同族、同文化体系,小国家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国家。这就是从一个家庭发展为一个小的国家,从小国到大国飞发展过程。
家教文化也就是在家庭以及家族产生的那一刻开始,伴随着家庭、家族同步产生。家庭以及家族本质上就是一种亲密的群居关系、亲密的组织关系,组织关系中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家族成员或者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呢?就要定一些规矩出来,家庭成员要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尽其责、各取所需,这样一个组织体系的规划、设计,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组织设计、职责设计、岗位标准,定岗定位。在家里,作为父母,一个怎么做?做父亲的怎么做?做母亲的怎么做?做儿女怎么做?丈夫怎么做,妻子怎么做,哥哥姐姐怎么做,弟弟妹妹怎么做?怎么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呢?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道就是规律。古人根据天道地道创造人道,创造了五种基本的岗位标准、人伦标准,叫《五典》。《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意思是舜慎重的赞美这五种家庭成员间的岗位标准,人们都能遵照这个标准去执行。什么是“五典”?什么是五典之教呢?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基本的伦理道德的教化。
从六千年前舜时期,就已经开始广泛弘扬家教文化。五典,也叫五教,又叫五典之教,是指父亲要义,母亲要慈,兄长要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尊敬兄长,孩子要孝敬父母。《舜典》里还有“汝作司徒,敬敷五教”。舜任命契担任司徒,并告诉他要以五教来教化百姓。舜是非常注重五教,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历史上还有很多记载,“始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各种记载都在讲五教,五典指教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和根本,或者说源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如果家里每个人都这么做,家庭不就和谐有序了吗?
所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五个基本纲领,传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到了孟子时代,《孟子》记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家庭关系延展到了社会关系,这里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是在家里的关系;君臣关系(职场上下级)、朋友关系,是社会关系,总结为五种人伦关系,叫五伦关系。《父母规》里讲,人是在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里成长的。这五种关系把人生活在世上的关系基本都概括全了,五种关系要怎么做呢?
五种关系,我们先从夫妇关系开始,也是第一个关系,结婚之后有孩子了,又产生了父子关系,也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孩子多了之后,就产生了大小的关系,也就是长幼关系;孩子长大出去交朋友,就有了朋友关系;参加工作,就有了君臣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场关系,主要指上级和下属的关系。
根据我们上面所说的关系,在处理这五种基本伦理关系的时候,就是夫妇有别,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