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讲的不是莆田现在的状况,江湖名(冥)医横行。而是指莆田在历史以及小说中的地位。若不是这几日朋友圈相当火的话题“莆田系”吸引了夜雨,夜雨还真是记不起来了呢。其实,在武侠界,也有“莆田系”。主要分为两点:一.《葵花宝典》的起源地;二.南少林。下面我们具体说说这两点:
一·《葵花宝典》的起源地。
在《笑傲江湖》书中,当少林寺方丈方正大师给武当派掌门冲虚道长和令狐冲讲解这《葵花宝典》的来历时说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这《葵花宝典》原本是南少林的藏书,被华山岳蔡二人偷走。福建少林寺的和尚渡元奉命前往华山讨要宝典残本,岳、蔡二人直承不讳,两人并向渡元禅师请教宝典残本里面的武学,认为渡元禅师为红叶禅师高徒,必有蒙红叶禅师传授宝典里面武学。
而渡元靠自身领悟力解释一番。凭著记忆将自己领悟到的记下写於袈裟之上,自创出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後来也不回福建少林寺,还俗并自称为林远图,开设镖局。 方证大师认为当时岳蔡二人所记的,本已不多,经过这麼一转述,不免又打了折扣。但是他们的手录本残缺不全,本上所录,只怕还不及林远图所悟。
《葵花宝典》并不是南少林本来的物主,而是后来流传到南少林的,由当时方丈红叶禅师保管。当时正好华山派门人岳肃与蔡子峰拜访,偷阅宝典,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阅遍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人读一半,被红叶禅师发觉,认为此害人之物不得留世,于是焚毁。
岳、蔡二人返回华山后,彼此把各自抄写的部分拿出比对,居然完全合不上,于是互相怀疑,以至兄弟反目。从此二人文争武斗,激起华山剑宗与气宗之争。小说中风清扬属剑宗、岳不群属气宗。
后日月神教大举攻入华山派,为的就是夺取当年岳肃与蔡子峰二人所笔录的《葵花宝典》残本,激斗后”日月神教十长老”战死于华山派,渡元禅师从岳蔡二人处得悉宝典经文,凭自己所悟,创立辟邪剑法,改名为林远图,威震江湖。但残本亦被日月神教夺去,辗转由东方不败习得。宝典中的武功博大精深,但凶险至极,练功时,首先要自宫净身。莆田少林寺方丈红叶禅师圆寂之时,认为这本秘籍修习起来残伤身体,难关很多,传世非武林之福,就把它投入炉中火化。
好吧,扯的有点远了。但是这《葵花宝典》在江湖中最初出现时就是从莆田出来的。后来岳不群为了得到《葵花宝典》不远千里从华山到了莆田。看来金庸老先生意在把《葵花宝典》的作者塑造成一个莆田人(绝对没有讽刺现代莆田人的意思)。
为什么金庸会有这个意思呢?因为莆田在中国南方的武学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南少林就在莆田
二·莆田有南少林
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林泉院的习武之风,缘起于唐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辅公部将路得才聚众东南沿海沦为强盗,夜集明散,弄得民不聊生。唐太宗命已敕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率僧兵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和尚和僧广、僧满三人带五百僧兵入闽平暴。他们在当地收下不少禅宗弟子,沿海人民挽留这些救难的活菩萨。道广也感到盛情难却,就回嵩山少林祖庭禀告昙宗方丈,昙宗方丈送一首偈语让其在福建找一处同嵩山九顶莲花山相似的地方建一座南少林寺:一则示不忘祖庭;二则在沿海传播大乘禅宗。偈语是“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少林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
为此,道广和尚回到福建就按照方丈偈语所说,同师兄弟们找到了当时就有名气,且酷似嵩山的林泉院扩寺定居,同嵩山少林寺一样养僧兵,参政事,林泉院也就成为江南的少林分寺。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寺院就坐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名为九莲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南少林寺武僧所具有的强烈泊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忠义精神,曾受到民众的推崇。在反清复明斗争中,南少林寺被清兵所焚毁,由于清廷的舆论封锁,这一段悲壮的历史鲜为人知,只是在民间悄悄流传。“寺因武显,武以寺名”,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当时此寺习练少林南拳武风极盛,并广泛流传民间。
莆田南少林寺地势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周围有朱山、樟江、苏岐、黎尾、梧桐、斜仑、紫霄峰、寨头、山头尾、大尖、洪度、太舞、石面桶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尚存,樟江寨的四处石刻,证明该寨系黄次波于明末隆武元年(1645年)抗御清兵时所建。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米的鬼潭瀑布和无底坑爆布。
所以,金庸先生不吝笔墨,多次在小说中出现了莆田的名字。对于后来莆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夜雨说:一个地方,总有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方能不断前行;反之若不思进取,为了蝇头小利为祸武林。那么到时候群雄皆起而攻之,可就后悔莫及了。慎之···慎之···
·················
此文章为啸夜雨原创,特此声明。订阅夜雨媒体号,明天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