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虽不算远嫁,但到外婆家也要坐火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还好同省内想回家看看还是方便,只是当时生活条件也不允许能做到常常而以。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还是比较有优势,水路,公路,火车都已开通,随着火车运营交通快速发展,更多的人外出都会首先坐火车出行,安全是第一,速度也在线。
我们小镇地处南大门第一站,与湖南交界,南来北往的火车飞驰在铁轨上,火车站经停的车次较多,车站虽小,车载量也挺大。地处交通发达给当地的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利好。当时的客车就是绿色的,又称绿皮车。
火车站经过多年的风霜洗礼也趋显陈旧,只有三个购票窗,一个进站口,两个出站口中,其中一个还是邮件装卸门口,车次密,人流量大,侯车室只能容纳三百多人,侯车室里各色人群,打牌的,嗑瓜子,小孩哭闹声,光线昏暗,空气流通不畅,一股气味呛鼻而来,小时坐火车最怕闻到这股味。
坐火车外出我们都是去外婆和舅舅家,一般在暑假和过年时居多。春节时母亲带着我们,提着行礼,手拉着手,在侯车室里等着,这个站点大部分都是过路车,进站到出站上车也只有十来分钟,母亲是有些急性子,担心挤不上去。
列车员的服务质量可见一般,汹涌的人群,对着人群拿着扩音器吆喝几声注意事项,根本指引不了什么,个个都急冲冲走向站台,除了不踩警戒线外都是各顾各的。我也是拉着母亲的手,一刻也不敢放手,拽到手心都出汗了,人流也把我挤来挤去,特别是上火车那刻,下车人还没出完,就往门上推挤,往往挤上去都早满头大汗。
那时我年龄小,但个子挺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没买车票,最担心就是列车员查票,车箱里站票人多过坐票人,挤得水泄不通,但这会列车员非常敬业必定勇敢挤过人群逐个查票,我有时在母亲的怀里装睡,有时缩着小身板粘在妈妈身旁,可能因为脸长得小巧,每次列车员扫一眼也就过去了,只是那一刻我可吓得不轻。
上小学,暑假时侯就是姐姐带着我去外婆家,拿着自己火车票,看着那小小硬卡纸上的文字引以为豪(虽然没有实名制),因为我长大了。我特别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一路的风景,那时火车的车窗是可以自由打开的,绿皮车是以慢车,快车和特快之分,我们坐的通常是慢车,每个小站都要停。打开车窗可以稍微探出头,那时候可以看到列车尾部车箱婉延前行,清爽的风吹得头发乱飘,可是好舒服,好带感!列车员依然如期来查票,我高兴拿出自己的车票,列车员态度温和,长得漂亮,是列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高中毕业后,外出读书,我也是坐绿皮火车北上求学,由于那趟长途特快列车在此站不经停,且是夜晚的车次,每次回校都是到另外一个车站转车才能到学校,经历近10个小时,母亲担心我个人的安全,也心疼我辛苦,每次回校都是坐卧铺,那可是好二百多元。
在转车前那趟慢车是母亲陪我坐,只听见她不停的叮嘱我在外要注意安全,安心念书,当踏上北上的列车,在车窗望着母亲的背影我内心是万般不舍,眼泪忍不住打转。
卧铺位分三层,每一层的空间都有所区别,最顶层最狭窄的只适合爬上去睡觉,还好我一般都选到第一层或第二层,可以坐会,也可以躺着,旁边有一个过道,靠窗也有小坐椅,夜晚的车窗外漆黑一片,偶尔路过有人家的地方还可以看到一闪而过的灯光,等待的是漫长的黑夜。
在外地工作时,春节回家那是必然的,春运的壮观情景可以载入史册了。春运的火车票是一票难求,那都得提前侯着抢才行,全家团圆的重要日子,游子们归家心切,无论身处何方,过年就是要回家!火车站的人流量,用密集型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一天24小时川流不息,遇上有大雪停运时,那种紧张度只有经历的人才懂。
不同时期坐着绿皮车都会有不同的心情。
小时候跟着母亲坐车,虽然人山人海,在妈妈呵护牵手中一起上车,那是一种祈盼与外婆相聚的喜悦心情。
长大些跟着姐姐坐车,拿着车票坐在自己的位置,那是一种自己长大的心情。
外出读书独自坐车,迈向人生新的阶梯,那是一种需要独立自强勇气的心情。
外地工作春运抢票坐车,一种归心似箭,那是一种盼望与家人团圆的心情。
绿皮车从小陪伴着我长大,小小的车票也承载着不同的人追寻的梦想,每当想起绿皮车时都会触动起我记忆深处的情怀。
“各位旅客,您们好!前方到达**车站,请下车的旅客拿好自己的行礼物品准备下车,感谢您一路上对我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温柔亲和的声音,依然绕于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