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要组内听课,今天一个下午忙完两个班试卷批改任务,才想起来前两次教研,没有总结反思。这会,虽然哈欠连连,但也要强打精神将前两次教研活动记录下来。
10月19日下午第一节,听了小苏老师的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的这篇经典短篇小说,主要情节并不复杂,但戏剧性很强,主要围绕着于勒形象在“败家子—救世主”这一对立中来回摇荡,将故事推向高潮。小说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到的细节描写,尤其是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直至毕露无疑,无不展现出作者作为杰出小说家的笔力。小苏这节课展示的是第二课时,抓住分析人物形象来展开教学,回顾梳理情节后尝试给文中于勒,若瑟夫,菲利普夫妇写心理独白,重在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添加独白方式,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本节课切入点设计很有特色,能紧扣单元教学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小苏虽然年轻,但课堂驾驭能力很强,整节课行云流水。
10月24日下午名师活动室去六中听了两节课,巧的是,两位老师上的也是这一课。第一位女老师的课上的平平稳稳的,亮点在于对人物分析上进行了拓展,并适时进行写作指导,这点做的恰到好处。第二位男教师上的课有意思,虽然一个人不停的讲,但笑话连连,最搞笑的是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差异时,学生一时答不出,他居然说:这个菲利普,就是个大猪蹄子。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怎么会这样解读这篇文章的人物形象,是为了标新立异还是没读透文章所致,说实话,我对这个词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和菲利普联系到一块?抓紧百度了一下,答案五花八门,真的没找出来能准确表现菲利普形象的意思,唉!最后评课阶段,由于我这边有课,急急忙忙赶回来,就没有听这个老师的教学思路。
综合三节课来看,我觉得各有千秋,但在文章内容的解读上都有点避重就轻,尤其在主题深度解读上还不够,比如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言行剖析上,可以结合情节去更进一步探讨,作者所要指向不是菲利普夫妇这类代表,而是滋养他们的社会土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金钱至上,在这种制度下再来看文中的几个人物,文章主旨会更明显的凸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一览无遗,然后作业练习,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合理展开想象,续写小说,运用精彩的人物描写方法,也正好和本单元写作联系起来。
10月26日下午第一节,听了郭老师的公开课《湖心亭看雪》张岱的这篇小品文,文字简洁而又隽永,朴素淡雅,叙事直白而有情韵,读来亲切喜人。郭老师采用从文中找字或词换标题法,让学生读出作者情感,学生上课配合度很高。
教研会上,研讨这节课用时不多,因为年级要求每位教师要在教研会结束后上交统一发的试卷,研讨中只抽几位老师点评一下,就匆匆发试卷,做试卷。
郭老师这节课从换题目入手反复品读文本,让学生边读边思,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感觉,这节课还可以放慢些脚步,不能为了完成预设而上课,要了解学情,适当调整,比如在品析作者的不随流俗时,学生回答中可以看出,理解上有偏差,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我认为不妥,应该调整一下节奏,给学生时间一起讨论,这个点突破了,后面的情感自然会水到渠成。
教学永远是遗憾艺术,包括我自己上课也是一样,我想,正是这带有缺憾的美,才让我们在教研的路上一路追求,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