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举行了第一次月考。我的总分很低,年排却不差,这确实是惊讶到了自己。在这里,我仅分析语文成绩。
看了自己的答卷,也有了一些想法。顺次下去地一个一个地扯。
名著要看,常考的题也要看,看的时候就记情节、人物形象、先生的情感之类的。综合性学习考的就是书上的内容,也是蛮死的,所以平时也要多看看才好。好在听了杨老师的话,考前抱了佛脚,也成功一分没扣。
让人难受的是,文言文,阅读。
考虚词、注释的那个题,我是被坑了。尽管我看到“意义和用法都一样”这几个大字,我也因脑袋没反应过来,“意义”指的是意思,慌里慌张地涂了“A”就溜之大吉了。看来以后,应该做的是记虚词的用法,再用注释和翻译去套。重中之重——意义是意思!
不知是平时没记牢,考试前没回顾,还是压根就背不到,看到待翻译的很狂的句子时,我心慌了。但我也丢不起这四分啊,又不是理科大题,就连蒙带猜、稀里糊涂的写了一个个心虚的字上去。却也骗得点分。
总的来说,经过二者的结合。那就是利用好杨老师提供的课前十分钟嘛。但说来简单——好好背书。可对我而言,有刚运动完的大脑空虚,课间刚有点思路的题的诱惑,还有夏天的汗臭,甚至还有噪音——他们噼里啪啦的朗读,导致本就不愿用力发声的我,更不想开口。
可我能怎么办?不能怎么办。希望能够摒除杂念,找到乐趣,仅此而已,却也足够。
第二是我屡战屡败,却不得不屡败屡战的阅读……无论是记叙文也好,非连文本也罢,都是夺我分的老大哥。我发现自己是在情感的处理上有问题。就好比这次。失语症的母亲一笑一哭,品句子。我吧,就“厉害”了,我写儿子的愧疚和伤心!其次,哪怕下次找准人物,我完全没把握分析出他(她)的情感。还有最后一题,找相同点,那时我词穷了,也没找到什么突破口,勉强凑了几个近义词就腾上。
或许这个问题出现在读文本上,如果时间允许,就多看几眼文章。当然,练题也很重要了。所以,以后练阅读题时,要更加重视。就比如:我什么时候能共情呢?大概是不能像刘灵巧一样了,我看到的总是题海和分数。
最后是作文。这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东西。我是不太能写那种抒情文的,尤其是感人的,就感觉写着别扭、肉麻得紧。却又不能写第二个——没有材料嘛,也没有名人事迹。欧悦说,让我编。或许我会试试的。但我更偏向第二个,这也逼迫我去看些传记之类的。似乎无形中给高中打了些基础,这次尝试的第二个题目,得分还行。所以看来是可行的。既如此,我的总复习还得加上看书呢!
不知道自己分析错了没,提出的复习又有没有价值。但,光说不练假把式,先试试吧,期中考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