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和应试应该是一个比例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光靠积累很多学生解决不了问题。
高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任何一个科目上花特别多时间本身是不现实的。况且比如说现在浙江新高考了,入学后选科、然后考10门学考,上高三了先选考和英语一考,翻过来就高考冲刺了。其实时间一直是比较紧张的。更不要说竞赛生了。
所以,积累是一方面,应试是另一方面。比例失衡,或者光积累不应试,对于学生来说压力是很大的。
最近有学军的学生来做试卷分析,其实从卷子上就能看出来,学校老师是想得非常明白的。对于偏积累的部分,比如说文言文,就是讲什么考什么,明明白白告诉学生怎么努力怎么提高;对于偏应试的部分,比如古诗词鉴赏,比如现代文阅读,也是按照高考的模式出题,按高考的考点设分,即便现在课内还没讲到,也必须让学生知道高考是怎么考,怎么拿分的。
可能大家觉得,老师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实际上呢?有多少学校的语文考试,还在考现代诗歌?还在考记叙文?
之前还有上海的某四校学生跟我们吐槽学校老师不按高考的要求出题,先是说按高考的要求“分点答题”就倒扣,出题也是,明明上海高考考古诗词、考散文、考议论文,期中考语文还是考朦胧派的现代诗、考鲁迅的小说、考记叙文。
所以其实学生也是很着急的,很想把这个科目提上来。很多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特别好,就语文一科拖后腿。能不着急吗?
应试和积累,关键还是一个比例的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太过强调积累,太过强调文学素养,把应试这段给忽略了。其实高中这么多科目,数学、英语、物理,政史地,哪个不在应试?为什么就单单语文特殊呢?没有这回事。
所以首先是一个意识的问题, 不要排斥应试。特别是,如果真的时间有限,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先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把分考高了,去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比什么虚无缥缈的素养都重要。
考场
实际的判卷是很快的,因为判卷标准也是比较明确的:立意决定你的分数在哪一档,是一类文(50分以上,满分60),还是二类文(40-50分),还是跑题或立意摇摆进三类?然后结构、论证方法,再看素材如何、文笔如何、字写得好不好看,定最后的几分。
为什么讲座中老师提到,中心论点有且只能出现在三个位置,要么在第一段结尾,要么在第二段开头,要么在第二段结尾。原因也很简单,投其所好。
有的学生上来引入得就很啰嗦,一个素材前因后果交代半天讲不清楚,都300多字了,还不知道你要写什么,基本就与一类文无缘了。如果卷面再差一些、素材用得再俗一点,很容易就滑到三类去了。
关于素养和应试的问题,再针对议论文多说几句。现在除了江苏卷,已经很难说考素养解决作文的问题了。“傲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恢复高考的时候写一封信?”“被需要是好还是不好?”“异域环境中的‘中国味’”。
很多人总说高考语文要大变。真的去看下近几年的高考题,早都变了。不是要大变,是早都变了
。再强调一遍,不是说就纯应试不积累了。而是要积累和应试都不应当排斥。做该做的事情,做有目的的事情。
好比是高考议论文,你现在要做的就不是再去强调文学素养,文笔优美但是空洞无物的作文已经很难判高分了,而是要围绕着当下关注社会现实的出题方向,去有目的地积累一些专题化的素材。
比如传统文化的消逝,比如现代化的反思,比如教育的本质等等。就拿今年三卷考的这个题吧,五四运动也好、建国也好、恢复高考也好。题目不难押中。有学生都开玩笑说,如果考前老师没让练五四运动,都有些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