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迹
01
农历年十二月十六是闽南特色的尾牙日,开公司的生意人会在这一天宴请员工吃顿饭,款谢员工一年的付出。
尾牙宴吃完,年味也越来越浓,身在异乡,回想起孩童时,老家制备年货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在我的家乡,每到农历年的十二月中旬后,无论当年的收入如何,爸妈都要开始准备年货。
年货准备,一般大鱼大肉就是我爸来包办,糕饼,肉粽就由我妈来包办,我们几个小屁孩们帮忙打打下手。
我爸是个不“安分”的农民,除了一年两季的水稻、地里的甘蔗要打理,其他的时间我爸都是到外面去“找活”。
我爸会修柴油发动机,这个算是他最拿手的手艺活,周边几个村子但凡修不好的发动机都会来人到我家请我爸过去修,酬劳嘛,在当时我爸独一家的手艺可以拿到高价。
没有发动机修,我爸也会再想着法子找路子——跟人洗矿。我爸的战友李伯伯在乡政府里上班,通过李伯伯的关系,我爸承包了矿场洗矿,合同签2年。
靠着我爸的辛苦打拼,那些年,家里的年货特别的丰盛:腊肉、腊肠、扣肉、鱼圆、年饼、肉粽,应有尽有。
特别是腊肠,几年难得吃上一回,矿场赚到了钱,我爸酿了足足20斤。
02
酿肠那天,爸爸一早到乡里去买回一麻袋的肉,回来就往灶房里忙活开,剁肉的“哚哚哚”声从我家灶房传来特别动听、响耳。
爸爸把肉沫子放佐料腌制,便开始刮洗小肠、剪饮料瓶口。
准备工作就绪,爸爸会喊我过去帮忙提捏住串接了肠衣的瓶口,他往瓶口里酿入肉沫子,酿有两寸左右就要系上一根棉线。
整条肠子酿好,再到大口锅里过一遍滚水,再用细竹签扎几个小口。就可以吊挂到竹竿上晾晒。
妈妈那边的准备工作就是要淘洗糯米、一半包肉粽,另一半浸泡。
我们帮忙把粽叶子洗剪后,放入大锅里煮开再拿出来晾干。
妈妈把拌了佐料的糯米搬上大圆桌,把粽叶、棉线,大口锅就位到圆桌边就开始排粽叶,包大粽。
包大粽是个繁琐的活,光是包就要用上一整天时间,还要炖煮。
灶膛里添着柴,大口锅里慢慢的煮上一宿,第二天起来,灶房里满是肉粽的香气。
冬天气温低,肉粽可放置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坏。
肉粽完成了,妈妈又开始忙碌米饼。挑着浸泡了一个日夜的糯米,拿去碾米房打成米粉。
爸爸得了闲,在家里煮糖浆。片糖在开水里化开,沸煮成了黏稠的糖浆。
妈妈把滚热的糖浆倒入米粉中,糖浆与米粉在妈妈的揉搓里慢慢融为一体。
只见妈妈用手搓起糖浆粉团放米饼模里,按压,撒上芝麻花生粉,再用擀子平滚饼面,到竹筛里倒置饼模,一个个米饼便掉落出来。
竹筛端上大口锅里蒸,我们就站在一边等待软糯甜香的米饼出锅。
03
待到小年夜后,爸爸就开始制扣肉、鱼圆。
我帮忙添柴火到灶膛里,爸爸把大肉块在锅里煮熟后,捞起凉却后用竹签将肉皮扎出小孔,再用盐搓肉皮,最后用米醋清洗掉肉皮上的油块。
爸爸一边将肉块下到油锅里炸,一边去处理鱼块,切片,剁碎,忙个不停。
捞起肉块,妈妈过来下芋头片到油锅里,爸爸继续收拾炸鱼圆的料。等着芋头片炸完,鱼圆料调好,锅里头便继续翻腾着金黄色的鱼圆泡子。
趁着不需要添柴,我围着盛满了刚从油锅里出来肉块、芋头、鱼圆泡直咽口水。爸妈互视了一眼就对我说,“想吃就拿起来尝尝吧。”
我便挑起一个鱼圆往口里塞,弟弟妹妹听到可以尝鱼圆了,也都涌进灶房里来,一口一个鱼圆泡子吃起来。
“小心烫着啦,慢点吃。”爸妈不忘叮我们几句。
浑菜和糕点都准备好了,爸妈还要趁着年关最后的圩日,到镇上去采买饼干,糖果,瓜子,果蔗。
一年到头辛苦忙碌的回馈就在这年夕的饭桌之上,离乡十五年,每近年关,爸妈忙碌的身影,尽在眼前浮现。
也正应了那句话: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就让我用笔写下,储存在记忆里的年货味吧。
—— E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