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即高,是反映人的韵调高,学识高,志操修洁,风雅高尚,诚意正心,也指人的知识、技能、品德等多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及待人处世的平和风度等富有内涵。雅既有先天反映出来的,也有后天受过良好教养透漏出来的,主要是后天的培养,所谓高尚雅致,高超雅正表现个人的高尚举止或高尚的情趣,其外在表现为干净整洁自然,内在表现为纯正平和自然,《三国志》“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美国作家比彻说:“衡量一个人是高贵还是低贱,要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通过后天努力自然而然的反映出来,内外透漏着清新别致的气息,是人普遍仰慕和尊崇的,例如王羲之书法《兰亭序》文而不华、端庄优雅、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干净整洁,字体大小错落有致,墨色饱和,有法有度,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是传统“中和之美”格式上的样板,符合了雅致高贵的标准。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也习惯的把它作为衡量传统功力的尺度;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清雅静幽,构图奇巧且完整统一,是后人学习得楷模;八大山人的水墨画雅然忧郁,笔墨洒脱净润,是后世借鉴得范本。
俗即世俗,是指带有一定程度的不雅。俗气,是世俗间的恶浊气息,庸俗,粗俗,在事物面前过度夸张炫耀轻佻反映的不雅情趣、格调行装不整齐,粗制滥造,轻滑漂浮,不得体,油腻,老一套,平凡。清代沈宗骞在《神韵》中提出“动辄好以奇,画者之大病”,倡导清和宕逸之趣,缥缈灵变之机”的“平中之奇”,在《避俗》中,认为画俗有五,即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能去此五俗可几于五雅,即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苏轼说“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魏书·司马叡传》“俗气轻急,不识礼教,盛饰子女以招游客,此其土风也”;元代一无名氏说“则他这行装特整齐,书舍无俗气,瑶琴壁上悬,宝剑床头立”;曹禺《日出》里“我问你,你刚才为什么偏要看那个女人?有什么美?又粗,又胖,又没有一点教育”,又如“颠来倒去老一套,我都听俗气了。”俗的书法表现是显然的,《黄州寒食帖》是苏轼随手一挥,并没有刻意安排笔法和章法,正如他所说“我的书法没有法,天真灿漫是我师”,通篇书卷气息浓,线条劲键,字体干净,大小不一且歪歪扭扭。虽然是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后内心压抑时的表现,是作者矛盾和纠结的真实再现,但实在掩饰不住粗糙邋遢跳跃所反射出的粗俗,这样的书法及作者思想与后来尚意书风吻合,且影响深远,尤其对当代流行书风即丑书和商业字体影响巨大。
中国书画的雅和俗在形式上是对立的,其本质是个人生命意识即修养,是修养好个人身体和完善并充实个人思想。道家的修炼养性是感知和洞察宇宙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从身体健康来修养。《道藏》以气养身,宋·黄庭坚说"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的人所反映出的状态是自然的,温和的。修养至高,反映出内敛,含蓄,适中,平淡,温和,即志气和平不激不励,在中国书画中表现出笔墨圆润且劲健,构图奇而显平,寓意深刻而不外露,整体气息舒缓,平淡天然。相反,修养不够,表现出不修边幅,邋遢肮脏,轻佻肤浅,身体肥硕或瘦骨如柴,形色诡异,暴跳如雷,大喊大叫,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其作品呈现出埋怨,捩气,火气,诡异。
事实上,中国书画表现的修养是温和,不以竞技为目的,以平和简静为上。黄帝内经》提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中医强调“持中守一而医百病”,儒家内圣、道家守柔、佛家慈悲,都是戒骄戒躁,平和温润,都是源于个人内在的修养,几千年来之所以看到同一题材,同一书体,若干人反反复复,代代相传就足以证明。温和是明心见性,是正己修身。马夏山水影响了中国画几千年,王羲之的《兰亭序》温文尔雅,平和舒缓影响了中国书法上千年,弘一的字静穆素雅影响中国书法几代人。与西方不同,德国文学家尼采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并以太阳自命,鼓吹自己万能而发疯致死,梵高纠结的心态和努力为生活抗争而狂颠自杀。从书画的形式技巧看,都是讲究用笔用墨圆润,厚实,即中锋用笔。中锋说明中和之道,不偏不依,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含蓄内敛,静穆温馨的修养之道,这些修养隐藏在笔墨里,形成独特的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样解释中锋“徐铉擅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不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所以,古人总结“书无烟火始成家”,庄子说“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读者欣赏书画作品必然要感受笔墨带来的温润饱满,进而感染自己,提升自己,尤其从作者书画技巧和处理画面的方式窥视作者高尚的品质和待人处世的风度及高超的学识修养,健康的身体状况,等等。当然,作品油滑老道,轻佻洒脱,狰狞怪诞所反映出的作者率真和不拘小节及身心自由,亦或反映出作者的内心纠结,身心不佳,等,都是不完善的修养。
至高的修养是需要不断读书学习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字如其人”,“精气神”都是学习所反映的,而不愿读书是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想通过短暂视频了解一般性知识,其言谈举止,处事为人简单直白,平淡粗糙,可以说基本不动脑筋,诚如设计好的程序,机械、呆板、粗浅、幼稚、无趣。书籍是知识的结晶,读书是直接获取经验的方式,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温和性,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认真阅读中国优秀文化书籍。而事实上,短暂刺激的视频淹没了真正的读书,人心浮躁使得读书变的奢侈和可望而不可及,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中国书画的雅俗共赏是形式与本质、大众与小众的完美协调与结合,是符合人们对事物的共同认知,唐代白行简(白居易之弟)说“唯迎笑于一时,惟雅俗之共赏”,是最早提到这一词,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提到“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王羲之的字端庄秀美清晰明了,李白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水意画清新雅致人见人爱。怎样使雅与俗完美结合,达到中和之道,完全由个人主观意识和才能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