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文明古国,孝一直是作为道德的评判标准之一,社会认同度也相当高,古时的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孝能使社会和谐,家庭幸福《论语·学而》中有“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而今社会不断发展,关于孝的含义也有了全新的内涵和外延。
1、孝敬父母
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我理解的孝首先应该是孝敬,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
2、奉养父母
父母和儿女就像一场轮回,你照顾我小,我伺候你老。但而今快餐文化的蚕食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时期,使孝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并不深刻,因为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是他需要什么父母或长辈就会想办法满足他,并没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所以产生“啃老族”,“子杀父母”等畸形的社会现象。
3、顺从父母
孝顺父母,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回答弟子关于顺从的话中道:“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4、父慈子孝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5、尊重
要做到父慈子孝,就要谈到尊重,早期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由父母任意处置,这种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形成,人格健康,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有些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赋予,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无法做到尊重。孩子也会形成畸形的人格,导致将来对父母的不尊重。
6、理解
作到了尊重之后,真正做到心理平等,才有可能做到理解。应该承认,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这一观念的人并不多。但孩子确实生下来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如今很多父母会打着关心的旗号偷看孩子的短信、邮箱,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孩子与成人一样人格平等。严重一点来说,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也是违法的。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是父母的翻版,是父母的必修课。孩子未来的选择由自己负责,不会形成过多的外归因,得到足够的锻炼和能力,早日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7、感恩之心
解决了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回到子女应该如何孝?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抚养大家,子女是应该感恩于父母的。我认为学会感恩父母是孩子必须的功课,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认为别人应该为他付出,而我们的孩子往往欠缺这一课,而且感恩被替换成了报答。报答父母的抚养之恩不意味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8、责任感
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相对儿女赡养父母也是责任。父母生孩子,是要负责任的。孩子并没有要求被生下,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行为的直接结果。父母的责任,就包括无条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坏事。大家经常可以看到邻居家经常打骂小孩,就包括大家小时候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打骂,大家第一反应不会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会认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上去劝说,更不要说通过报警来保护这个孩子。父母不以身作则,不可能教育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我认为所谓孝道的核心应该是子女与父母的和谐关系。父母尊重,理解孩子,摆正自己的心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树立责仼感,才能真正做到父慈子孝,其正由心而发的产生孝顺,尊敬,奉养,而不是简单的因生养而产生的道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