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越长,记忆越淡,童年已经离开我们远去,我们只能留住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我们快要忘记那个年代的时候,今天追忆昔日把儿时记忆的碎片整理了一下,让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一起来回味,让不曾经历过那个年代人来了解。
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吃过金刚召,看过小人书,跳过忠字舞、背过毛主席语录、学过“老三篇”,看过毛泽东选集。
最时兴的是穿一身军装,胸前再戴一枚毛主席像章,挎一个绣着红色“为人民服务”大字的书包,如果再手拿一本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这就是当年最时尚的照片。最常见的是忆苦思甜,诉说革命家史;最常看的电影是样板戏;最爱和别人比谁的毛主席像章多。
在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红色的:红旗、红太阳、红像章、红宝书、红袖标、红领巾等等,还有与红色相关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豪情和革命斗争。
七岁时,母亲给我缝制了一个书包,拿上小板凳,把我送到小学堂。那时的小学堂原是个词堂。同学不多,我们一年级一个班只十六个人,是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坐在一个教室里。一年级就语文、算术两本书。记得语文课本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接下来《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等,老师教我们声音洪亮地读课文,老师教我们一笔一划地写字。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学习好的同学就比赛背课文,一学期下来,几乎是从头背到尾,那神情是多么的自豪,多么的得意!
我们曾经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我们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我们沐浴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春风雨露茁壮成长。小学参加红小兵期间记得的大事件有:王帅事件、张铁生事件、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逝世、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等。
那年代有一首歌,歌词是“毛主席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那时老师也布置家庭作业,就是每天把所学的课文抄写几遍,其实就是练练字;上学放学也没有什么人接送,都是三五成群一起上学与回家;常常是几个同学一起走,然后在一起做作业;之后就在一起跳橡皮筋,天黑后就各自回家;吃了晚饭后又会聚在一起躲猫猫,然后就在大人的呼喊声中意犹未尽地回到家中。
我们的童年是少有管束的。那时倡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所以我们的课业很轻。批“师道尊严”,使老师不太敢管我们。那时更谈不上有现在的升学和竞争的压力。所以除了在学校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以外,我们仍然有充裕的时间在乡间的野地里、在未被污染的小河边尽情地无忧无虑地游荡玩耍。
我们那个年代的初中高中是半工半读。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在学校我挖过教学楼基脚、烧过木碳、火砖、担过砖瓦、砍过柴,摘过杉木籽,经常累得腰酸背痛,那还有心思读书呢。
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玩的花样很多。如老鹰抓小鸡、跳橡皮筋,跳房子,扔手绢等,玩法多种多样。体育类的玩法有乒乓球、篮球、跳绳、踢毽子、踢口袋。毽子大多是用铜钱做的,外圆内方,听说当年钱做成这样是为了系在腰间方便。另外还有跳棋、军棋、象棋等游戏。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麦当劳、肯德鸡,没有超市货柜上那琳琅满目的包装精美的副食,那时举国上下物资贫乏,但也会有饼干或糖果,不象现在这些东西小朋友都不爱吃,那时很少,都会毫不吝啬地分给姊妹或同伴尝尝,那怕是一颗糖,也会一分为二。
我们那个年代不知电视为何物,更不知大风车、七巧板,更没听说过奥特曼。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半夜鸡叫》,还有样板戏《红灯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看的都能背的出台词。
那时小人书倒不少,只是看你家的条件允许买多少。很著名的有《东郭先生》、《神笔马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消息树》、《鸡毛信》等。每次供销社新进小人书我都緾着父母买上一本,然后废寝忘食的看啊看,有时晚上睡觉还梦到小人书里的故事情节呢。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奥赛班与培优班,那时也有期中和期未考试,考试是不排名次的,家长也不督促学习,也不怎么关心功课及不及格,但每次考试我几乎都能拿高分,写字特别工整,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心中也常是骄傲的。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特色班,有音乐课上的唱歌与跳舞;有写字课上的练书法,有图画课上的学画画;有体育课上的打蓝球、乒乓球、跳高跳远;同学个个轻松自如亦其乐融融。记得那时老师常说: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常会有发自内心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的肺腑之言。
我们那个年代唱过的歌曲都是革命:“东方红,太阳升……”“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嗨!就是好!就是好哇,就是好,就是好……”,还有样板戏的段子:“听奶奶,讲革命。......”“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见到很多“票”,现在我们不经意间还会在老书里或家里某个角落看到那历史的“陈迹”——布票、粮票、肉票、油票等。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是有理想的,而且这理想是崇高的,是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的。
要写的其实很多,写出来的其实很少,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既烙有时代的印痕,亦有快乐的童趣;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的美好与无奈将会更加地耐人寻味。
我们那个年代渐渐远去,但留存在记忆中的东西颇令人回味。
17岁高中毕业后,在母校教过书,在大队当过武装民兵、民办教师,在生产队当过记工员,19岁那年我当兵保家卫国去了。
客观地说,我们这代人,在学业上的确是耽误了不少光阴,且又生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似乎是不幸的。然而,我们却在不幸中拥有着特有的幸运童年。我们拥有自己的童年,完整而有趣,我从未觉得是“被耽误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