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孔子《论语·阳货》
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来都是非常接近的,因为日常的习惯而慢慢变得相差甚远。”
这句话大多数人都是从小在《三字经》里听说,我小时候好像没念过《三字经》,但是也听说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然一直听说,但是不太理解,这六个字出自《论语》。《三字经》这本书的价值还是非同小可的,我从16年开始喜欢国学之后就接触了这些书籍,后来我也带女儿背诵过,每一句的意义都越发认同,其实我也建议成年人也好好读一读,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国学的根基还是不够深的。
今天《论语》里讲到了性近和习远,就像一个好老师能够看到孩子身上本来的天性,他就会发现人都是一样的,是可以教育的,都能够考取大学的,但是从那些不同家庭的孩子又能够看到命运的差别,往往就在于一些生活的习惯,生活的背景不同,被父母的习惯所左右了,可能13岁就要家里干活了,或者要嫁人了,所以命运完全产生了甚远的变化。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总是把人推着往固定的方向前行,打麻将,爱唠叨,爱抱怨,爱拖拉等等的习惯,往往都从出自家庭生活的习惯,一个人想要真的有成就首先第一点我觉得就是要挑战原来的生活习惯,是要明白哪些是积极向上带着我们前进的,哪些是不良嗜好,长期的保持会影响我们命运的。
就像一个人到了社会,去了公司里上班也还是一样的,其实人的天性都差不多,但是同样的两个人到了单位,一个遇到问题喜欢解决问题,一个遇到问题喜欢一堆抱怨和推卸责任,这两个人不同的是习惯,是过去的习性把人培养成了不同的模样,人的命运就因为这些习惯而变得不同。在人与人的身上有一些好的习惯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我们常常会说的,习惯性地反驳,习惯性地狡辩,习惯性的插嘴,这些都是坏习惯。当然还有一些习惯性地推卸责任,我们以前有的员工在我安排事情下去的时候没有做好,或者被同事质疑了,到最后就是一句话,老板让我做的。一是不敢承担责任,二是怕得罪其他人。这种习惯性地推卸就能看出一个人立场不坚定,没有担当,不能交代大事给予这样的人,有事儿就第一个逃跑的,基本就可以叫做为“叛徒”。这些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往往都是因为思维习惯而形成的。而我呢,就是习惯性地包容,在这些工作上的失误总是会长期形成一种小事儿无所谓的态度,自此就变成了纵容了。这样的习惯当然也是坏的,没有严格的要求和高的标准,这肯定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对高要求没有敬畏感,这些都是过去我自己形成的习惯。
所以本质上来说,不管是什么习惯最终影响人的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思维上的差别,打破原有的认知就要从挑战自己的习惯开始,去坚持一些好的习惯,比如运动,读书,早睡早起,高标准。放弃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熬夜,刷手机,拖拉等等。从习惯上来改变自己,去靠近自己的目标,想要称为一个优秀的自己,就会和那个不好的自己越来越远,最后靠近那个自己喜欢的,优秀的,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