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律”这个词火了起来,几乎所有人开始标榜自律人设,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做到实在太难了。
每次都是设立目标,一个笼统的计划,或者一个几近详细的计划,但是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一直没有找到底层原因,直到最近了解了精力管理,发现了另外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能解释这个现象吧。
我们5%的行为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我们是习惯的造物,因而我们行为的95%都是自动反应下或对于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的应激反应。
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也是一样,不要把目标定的太多,我的愿望是瘦身和健康,那我规定自己每周至少练习举重三次,在此情况下,我还要节食,减少一半卡路里的摄入有,最后还要计划早睡早起,虽然你可能计划的很详细,但是这样繁重的目标,你可以实现嘛,或者说,如果你有这样的毅力,现在也不会一次性设定这么多目标了。
最终的结局就是不到10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你自行放弃,可能过了很长时间,你又继续设立目标,如此恶行循环。最终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变了。
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原理,依据我们的经验,你需要慢慢养成习惯,一次只关注一项重大变化,每一步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只有越过舒适圈才能成长和改变,但是太过压迫也会增加放弃的概率。体验阶段性成功是个更好的选择,它能帮你建立自信、增强耐性,寻求更具挑战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串联式习惯”。
之后我们就要进入操作阶段,我们需要记录进展,若想变革持久,第二个关键要素是每天进行行为自查,最简单的方式,其他打印好放到床头,每天睡前进行打勾即可。
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没有完成,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否则会导致负面效果,同样会耗费精力。目标没有达成,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无论哪种原因,每天的评估都不是为了跟自己作对,而是改变过程中很有帮助的一部分。
你要记住:
个人意愿和自制力之所以有局限性,是因为每一次自控都会耗费有限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养成自发的仪式习惯抵消主观意愿和自制力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