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至21日,我有幸在网络平台聆听了“名师优课——小学语文公益网络训练营”王崧舟老师的六节视频课,从精读课文《好的故事》到难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从古文《爱莲说》到古诗《枫桥夜泊》,从古典名著的《红楼春趣》到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真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每节课后王老师还跟着讲座,围绕的主题就是“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六次讲座分别具体谈到了语文要素与文化传承、与难文浅教、与整本书导读、与中国古典名著导读,最后一讲是核心素养视域下诗意语文新发展。
整整三天,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聆听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挖掘,王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让我深深折服。至今,我的心情还是不能平静,原来好的语文课是这个样子的。说实话,论学历,我不是科班出生;论资历,我就是个孤陋寡闻的教书匠,我的语文教学经历,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也没几年。去年张老师推荐我读王崧舟老师的书,买回来也因为种种原因束之高阁。说实话,这三天的收获真的挺大的,这也大大激发了我重新拿起书架上的书的欲望。接下来总结一下这几天学到的文本解读策略吧: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把握教材要全面准确。备课时一定要联系作者,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重点一定把握好文本自身的显性结构,发现文本内部的矛盾冲突。还要学会在文字中品味其韵味。王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很好的范例。王老师从题目中的“回忆”入手,提问:谁回忆的?回忆谁?一下子就将李大钊和李星华的关系解释清楚了。紧接着又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李大钊的评价来提问:为什么大家这样评价?以此了解李大钊。接着回归课题,解读“十六年前”,孩子们大量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当时(1927年)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也就让孩子们理解了作者李星华为什么十六年那么漫长,对当时发生的事情却记忆深刻,历历在目。紧接着王老师抓住时间节点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结构:坚守——被捕——被审——被杀。不仅学生一目了然,听课的我也瞬间豁然开朗。至于矛盾冲突,王老师很好地抓住了李大钊先生的反常表现,在一句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常对比中,李大钊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和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跃然纸上了。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解读教材要学会站的高,看的远。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说1.要明确各类问题的特征,按照问题特征解读文本;2.要有体系意识,要注意同主题的,同作者的,同时代的,同题材的文本辨析;3.要逐步灌输不同的思维理解,比如小说思维,散文思维,诗歌思维,寓言思维,童话思维,神话思维等;4.要时刻牢记文化的传承。拿王老师的《爱莲说》来举例。导入时王老师先后出示了爱菊的陶渊明,写菊的古诗明确菊花的象征——隐逸写牡丹的古诗,引出牡丹象征富贵;接着引出爱莲的周敦颐,随后是作者简介。充足的资料让孩子们知道了周敦颐是一个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接下来按照不同的要求读《爱莲说》。其实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对三种不同的话的象征掌握差不多了。文章结尾处王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莲花还有很多的用处,比如入药,比如食用,为甚不写呢?进而让孩子们明白了与文章中心不大的就可以舍弃不写。最后,由物及人,在反复的诵读文本中,我们体会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当这课快结束时,王老师一段反复的诗意表达,让我们更知道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知道了周恩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来与周敦颐有这样的渊源。最后的最后,相信我们的孩子也明白了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品质是可以传承的。
当然,有些东西不是我们可以一下子就学会的,比如王老师上课时那些幽默风趣的激励性评价,比如那些排比的领读等,都深深让我佩服。慢慢学吧,好有意义的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