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看完电影《我的姐姐》,一包纸巾,所剩无几,重要的是两个眼睛迅速发酵,成了大熊猫。
从电影院出来,天空正飘着细雨,灰蒙蒙的一片。发现两只脚竟然没法着地,整个人都轻飘飘、空空荡荡的,只要轻轻一击,可能就魂飞魄散了。
第一次看个电影可以这么掏空自己,让情绪泛滥,不可收拾。也许是太多共鸣,也许是太接地气,也或许是最近扎心的事太多……
计划生育和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贯穿这部影片,如何实现一个女孩的梦想?如何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是女主的愿望,也是支持她努力前行的动力。
而这些,也把我代入进去了,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自己,一个永远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自己,一个失去了自己的自己。
我的原生家庭比影片复杂,几个妹妹,最小的是弟弟,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
当看到影片女主安然奋力去追那个保胎的孕妇时,我特别感动,很想问问我的父母,我比“儿子”到底差在哪里?
小时候我都习惯了村里计划生育的人来我家抄家和抓人,不知道多少回,远远地就能闻到风声躲起来。他们只抓大人不抓小孩,父母都是躲在外面的,运动结束后再偷偷摸摸回来,如果母亲怀孕了,就不能回来,只能一直在外面东躲西藏。
我们从小就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今天东家明天西家。不光是我,我那几个妹妹比我更惨,她们小,被寄养的时间更长,最大的妹妹和女主有一样的经历,为了不超生,送人了。可后来却是三妹,四妹,没有迎来弟弟,最小的妹妹只好出生后就直接送人了。
我的弟弟是在我准备升初中的时候出生的,多年的计划生育,家已不是家,早已空空荡荡、家徒四壁,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家具,就算拆了房子也不值几个钱,人家都懒得拆。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弟弟还没出生,父亲就一病不起,整个家一下就掉入了深渊,那时我寄养在伯父家,一个妹妹寄养在舅舅家,一个寄养在姑姑家,后来姑姑家的又辗转到了姨奶奶家。
记得有次去姑姑家,姑姑性子直,不记得她说了句什么话刺激了我,我抱着妹妹就往家里走,那时什么话也听不进去,义无反顾,和影片中的女主一模一样。
那时是晚上,不知道怎么回到家的,家里黑乎乎的,没有电也没有煤油灯,抱着妹妹就坐在门槛上睡着了,后来据说是姑父跟过来给我们开了门,帮我们安置睡的。
小时候我的姑父就像影片中安然的舅舅一样,总是默默关注我们,给我鼓励和指引,没有安然舅舅的吊儿郎当,能设身处地为我着想,重点是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
关于重男轻女,记得我不到五年级就质问了父母:“为什么一定要有个弟弟?”母亲说:“我也不想这么辛苦,只是为了争口气。”
是啊,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
那时的父亲是独子,爷爷在父亲十多岁就过世了,奶奶改嫁。在农村,膝下无子,自己又老实耿直不肯低头迎合,遇到什么事能不被欺负吗?那些势利的毒舌妇,骂起人来可以把人活活气死,我能理解母亲的艰辛和无奈。
邻居三奶奶经常说,弟弟出生的时候,我比谁都兴奋,在邻里逢人就说:“我有弟弟了,他看见我就笑!”
我没有女主安然的境界高,没有那么独立自由的思想,从弟弟出生开始就接受了这个命运的安排。自己筹学费和生活费,自己解决自己的困难,一个人努力前行。
那时很多的话都喜欢自己跟自己说,记在小本本上。现在还保留着高中的日记本,那里有很多被泪水多次浸润过的页面,已经模糊不清,但是字里行间里看得出我的不甘,也透露了不想认命,更不想让弟妹和我一样。
也许,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懂事的,也许更早。
我就和影片中的姑姑一样,牺牲一个保全家。这就是我的责任,我前进的方向,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从当年的倔犟姑娘,到现在的老大姐,大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在弟弟妹妹们都很努力,有自己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父亲身体也好转,送出去的妹妹也陆续回归到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勤劳简朴、善良忠诚、艰苦奋斗的家风也慢慢形成。
看到齐心合力的兄弟姐妹,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所有的付出和艰辛都有了意义。
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很难有这样的担当,也不会有现在的我。
女主安然接受弟弟的决定,虽然过程痛苦和艰辛,但等女主成了家,成为父母,回头再来看这些经历,才知道什么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