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正常的就是上课呢。
老师多半是机械学校的,当时他们本身应该没啥业务要开展了吧?不然那里有空来给我们这些人上课呢,有2个班,一个班是我们的“企业管理专业”,一个班是“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跟他们专业应该差不多,上起课来得心应手,我们的一些思想教育啥的,他们也能上,但一些基础的课程像高等代数啥的,就是从外面学校请过来的教授了,想来乐山师专离这边不远,教这个课的就是师专来的。
教过我们老师大多记不得了,但带我们班的老师有个小朋友就记得,因为他名字叫“一”的,当时觉得如果是女孩子叫这个名字,不是要老占大家便宜么?——“姨?!”
还有一个高高瘦瘦的老师,姓韩,我们私下都叫他“韩非子”,大抵是教我们思想一类的,这个号跟这个也应景,记得他是因为他跟我们几个同学是一个地方的,四川很大的一个县,仁寿的,他还很关其中一个,后面我们才知道,他们还是亲戚来的,在班上还封了一个“什么委员”的给他来做,哈哈……
还记得学校食堂的一个胖胖的大厨(做厨师的好像都是胖胖的),应该是姓“辜”,我们都叫他“辜师傅”……
但也会应季有活动开展。
学校的迎新活动——刚去大家都不认识,学校得搭台唱戏:一间教室拉上彩带,桌子上摆上瓜子糖果啥的,领导老师坐正中,学生坐两边,一个个自我介绍几下,就熟悉了。
学校组织歌唱比赛——因为我在高中时,班上有个特长生是搞声乐的,没事指导我吊了几天嗓子,民族唱法是会的,唱了一首,获得了二等奖,发了一个小本本给我,颇为好耍的。
学校组织过春游——因为在乐山,当然是去乐山大佛了,跟现在的旅游款式差不多一样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最后啥也不知道”——不过当时拍照还不是那么普遍的,胶卷相机,一般人也不会买来玩。拍了几张,留存至今,供凭吊往昔岁月呀!
到现在为止,只记住了大佛那是真特么的大呀——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
看佛之大,三江交流之激,可惜当年达不到级别,完全品不出来味道哟!
那真不是盖的!
乐山是个古老的城市,古称“嘉州”,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担任过刺史,所以又叫“岑嘉州”,又是大大大文豪郭沫若的故乡,人文底蕴自然是深厚的,可惜当年不晓事,没多出去康康,现在要再去,就没有原来的方便啦!
闲时也涉足过牛咡桥市场,乐山搞批发的一个很有点的地方,也在路边吃个烤串,小小的不知道具体是啥肉,一毛钱一串吧……
知道乐山的沙湾古镇,因为是一代文豪的故居纪念馆,可惜没去过。
知道乐山的犍为县、五通桥,因为好几个同学是那边来的。
记得住一些东西,不随时间流逝,可能不是有什么非凡的经历,或者有啥的伤心的往事——我记得住“牛咡桥”,完全是这个名字比较奇特吧!
学校组织过看电影——去当时的“乐山影剧院”还是什么地方,看的是关于哪位英雄人物地主题电影,一丝丝都记不得啦!
记得的是一同同学买了跳跳糖,分了一点儿给我,放嘴里,颗粒跳来跳去的,那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神奇……
还在乐山的地摊上买个几张邮票,保存至今,因为我也是一个集出爱好者。
在学校的时候,早上起得很早,带一颗篮球,边跑边拍,跑了好远的路又回来学校,跑过的路不知道叫什么路了,但记得是从老师宿舍楼下出去和回来的,因为学校正门太早了没开。
回来一身汗,洗个澡,整理下就开始了一天正常的生活。
后面我的身体还行,多半是那时跑出来的。
我其实不爱体育运动,记得一个同学去订做了一双牛皮皮鞋,店主是打包票,三个月穿坏了是要免费再来一双的,好家伙,那时候没有什么运动鞋的概念之类的,天天穿去打篮球,一到一个月就搞坏给球了,找到做皮鞋的,真的二话不说又整了一双崭新的,当时的人真的是实诚……
记得当时买了一个挖耳勺,5毛钱吧,质量真的是没得说,后面用了十多年,有一天突然找不到了,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儿失落样。
第一年在校,好像是国庆什么的节日,上届的学长还有几人回来在学校食堂吃饭,说是卖啥东西的,现在想来,这些人真的是时代的先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