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威望,肯学习就不会顽固不化。以忠信为主,没有所谓的什么都不如己的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记:“君子不重则不威”。想起《世说新语》里的一段记录,东晋宰相谢安的妻子埋怨谢安,说他总是不教育孩子,而光靠他这个做妻子的叨叨。谢安就说,我每天的做的事情就是在教育孩子了。谢安是东晋的大名士,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者。谢家是晋代望族,唐代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君子做人做事,教育子女,不是靠着张牙舞爪,声色俱厉,而是自重,自己做好了,自然得到尊重和威望,在教育上自然成为效仿的对象。
“学则不固”。孔子所说的学习绝对不止是我们平时说的把自己搞成书呆子那种读死书的方式,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管理、沟通……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平时生活中也发现一个现象,一些不太爱学习或者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比如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你让他跟上时代,学习电脑、智能手机,这些知识确实比较不好接受。其实不止是科技方面,思想方面也是一样。知识面比较窄,思维通常也比较窄,思想就容易僵化固守。比如过去很多老家长,顽固不化,拘泥保守。为什么?知识面窄。他从出生就受当时被异化了的儒家教育,整个人生已经被限制在那个框里了,就会觉得所有的事情天经地义,从来如此,对新的事物就会排斥。但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多种思想,就比较容易跳出这个框框。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就非常活跃。秦汉大一统,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思想就慢慢进入僵化期,直到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思潮冲击,才又活跃起来。
“主忠信”。这是孔门儒教的根基,做人的基本原则。有句话叫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个意思是相通的。按照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其他的交给老天吧。佛家也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的说法,都是一个道理。人世间的际遇看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实际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存在。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吧,我们普通人看不通透道的真相,那就按照道的指示去做吧。
“无友不如己者”。我认为绝对不是某些书里翻译的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是这个观念,那孔子也就没什么好推崇的了。简直是典型的小人思想。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么可能自己打脸?我觉得这个“无友不如己者”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个意思,就是从每一个朋友身上都能学到东西,每一个朋友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这不但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还是一种超凡的智慧。世上自以为是的人多,虚怀若谷的人少。
“过则勿惮改”。跟前文曾子的三省吾身呼应。圣贤都需要每日几次反思,咱们有什么好害怕改正过错的?非要强把自己打扮成圣贤的样子,反而更像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