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很早以前就知道了古典的这本书。但是直到今天偶然在微信读书中看到,随手就打开了,用两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脑洞大开,这也是我最近集中关注学习的点,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
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的样子,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能深深的觉察到,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曾经的偏执,执念,偏见,如今在看起来是有点儿可悲的。但这或许是我们成长中都要经历的,现在依然会有认知的偏差,但通过体验学习,明显的可以感受到如今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内心的平静程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当下要做的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减少沉没成本。
书中讲到了几个点还是非常有感触的。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在问我们活着的意义,其实意义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活的有意思才重要。因为如果每一天都是一成不变的,只寻求意义是很难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只有有意思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找到热爱的领域,做极限运动员,这是这个时代的通关法则。这让我想到漫画大师蔡志忠说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置心一处,置身一处。只有真正热爱了才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才会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敢于试错,最终才会成功,这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有趣是无条件的投入。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让我感觉到生机勃勃的美好的生命力。这也是我希望把孩子培养的方向。现在看到孩子们,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孩子们的热爱是无条件的,是全身心的,只是为了热爱为了有趣,这本来就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人人都成功怎么可能?谁说坚持一定会成功?如果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成功,那就没有成功一说了,成功是一个概率问题,不会是人人都可以成功。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吗?不会的。成功会包含很多很多的因素。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是越走越近而已。
放掉人生的沉没成本。怀念过往,怀念前任,面子,抱怨过去,撒谎,害怕损失,这些都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吸血鬼。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有效的做法是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拥抱星星。这样的沉没成本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想想也是很可怕的,如果每天都有吸血鬼在我们的头脑中吸血应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怎样减少甚至是放掉沉没成本是我们要努力思考的事情,减少内耗,蓄力向前。
你是人生的漂泊者还是航行者?很多的人都是人生旅程的漂泊着。针对成真正成为人生航行者的人是少数。这也就是成功的人比较少的原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航行者,首先要明确的是航行的目标以及怎样通过航行达到目的地的能力。
拒绝受害,掌控生命。成为生命掌控者每件事都是生命的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当中,虽然那里很安全,但我们更要积极进取,勇于尝试,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才能让生命美好绽放。
向自己的生命发问,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每一次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我都会一次次地向生命发问:我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怎样过一生?很多时候走着走着就会迷失。只有我们一次一次地向生命发问,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才不会偏离方向太远。只有明确我们内心的声音,我们才会成长,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破除无效的心智模式,进入你自己希望的人生。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的内部程序。按照外界的条件变化,升级我们的心智模式是这本书的重点,也是我们过好这一生的重点。心智模式没有对错,但是有成熟与否。成熟的特点是你拥有很多的心智模式。熟悉每个心智模式的优点和限制。《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维也是这个原理。心智模式获取的来源有三个:我们自己的感官体验 ,社会上获得的信息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和过去的经历。
升级心智,拆掉思维里的墙。计划要定到足够小,小到不可能失败。用好复盘和反思这两个工具,这也是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的建立临界知识的重点,复盘方法如下:
第一,回顾目标。
• 回忆下做这件事之前,你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 这个目标设定得靠谱、精确吗?
• 有没有发生“目标损耗”?
这里所说的目标损耗是指,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只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不错啊。
第二,评估结果。
• 满分10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 和满分差了多少分?差在哪里?
• 如果能够再提高10分,你希望提高在哪里?
第三,分析原因。
情景再现,回顾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并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 可控的原因: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已经全力以赴?
• 需要合作的原因:自己这部分做好了吗?需要合作的部分,是否为别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支持?
• 不可控的原因:是否充分沟通,及时跟进进度?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纳入控制?有没有控制风险?
第四,总结经验。
• 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
• 哪些人、哪些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 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具体该如何做?
• 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 有没有哪些“经验”其实只是假设?
实际上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基于对事情的假设,比如,假设“努力”可以“成功”,所以拼命努力;假设“读书”可以增“智慧”,所以囤积书单;假设“小习惯”不会有很大效应,所以不关注。
一次次复盘,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所以,可以在“假设”升级的基础上,再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来进一步巩固这种“新假设”带来的习惯。
复盘的感受越及时越好。“反思日记”“三件事+回顾”都讲究今日事今日“复”,是特别好的复盘习惯。
复盘是心智模式升级之路(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中的第二步。它就像一个楔子,让我们亲手将它楔入我们的日常:
• 帮我们从埋头做事的“混沌”中抽身而出;
• 让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察觉”自己做过的事,发现做得好的地方,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
• 从成就中总结、优化,从失误中学习“醒觉”;
• 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调整更好的心态,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经过两次创造,一次是在脑子里构思,一次是真正地做出来。
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经过三次创造,除了上面说的两次,还有一次就是复盘。复盘既是在重新理解过去,也是在酝酿未来。
越梳理越明白,今天发现读书有一个突破就是努力在建立曾经读过的书和现在正在读的书,以及过去的经历之间的联系,作者对一个事情的不同的或相同的观点,怎样和我的生活链接,指导我的生活和思想,尤其是初步发现了临界知识的奥秘,这或许就是升级心智模式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