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小结:同学们认真听了课,做了作业,但是还不会运用。一方面可能不懂怎么用,另一个原因可能不想用——在写作品时还是想用自己的老办法写。所以,作品反应出来,没有什么改变,还保持以前的风格,特别是语言方面。语言一下子很难提升,包括语感、韵律等等,是综合能力体现,但是就算有难度,也要好好讨论。
山东作家张炜《小说八法》开篇讲语言。
语言有书面语和口头语。
在读小说时,自我意识觉醒开始,会有一个“我”在心里面存在。散步时,大脑在思考,在分析,这就是“我”。日常生活中,“我”会潜藏起来。小说的语言,就是“我”的语言,更接近心里面流动的方式。现实生活中,没人用小说语言交流,即使用这种语言交流,也没人听得懂。作家要寻找自己的语言,就是倾听内心的声音。在阅读时,会有文绉绉的感觉,有道德约束,读陶渊明的作品,会感受到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
怎么练习?多读。
徐则臣的方法:6分阅读,3分生活,1分写作。阅读可以找到灵魂契合的方式。
卓老师:不读书,好像缺少了灵魂,好像没有得到轻盈感,会很累,读书让自己放下了所有,能感受到灵魂的存在。
如果灵魂觉醒了,好好读书。如果灵魂没有觉醒,好好读书。和不同时代,不同作家,进行灵魂的交流,了解、认同、寻找和自己契合的作家。
在读的时候,寻找自己值得学习的作家。作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是一个交流者、对话者。喜欢卡夫卡、舒婷、海子......都可以,读多了,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引路人。虽然当下在学习这个作家,终有一天会脱离开他,去学习另一个作家,会不断成长。
如何学这个作家?
模仿不是学。仿写,小学语文仿写,长得非常像,形似,内容不同,却神似,仅仅是简单的遣词造句的学习。和创作要有不一样的内容不同。我们学习,如果学习模仿其中一个片段,如开头,只限于开头,这样毫无意义。仿写可以,但是不推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独创性太强。如果人人都仿写,变成普遍性,就不属于仿写了。不要仿写独创性,而要学习普遍性的。如《露天电影》开头提速非常好,语言的精华学不了,先分析它的形式。
短句,动词。
“小林家的豆腐变馊了。”(刘震云《一地鸡毛》开头)一看到就知道有故事性,想读下去。暗示了日常性琐碎的事情。豆腐馊了,引发了生活中一系列琐碎的家庭矛盾。是我们的生活像豆腐一样容易被人拿捏,也容易变味,从正义被社会毒打后,变得圆滑起来。这篇小说模仿的是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不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是原本的开头“安娜家的客厅乱了”。刘震云从中找到了自己叙述的腔调,节奏。
《如果大雪封门》的开头也和这个差不多,短句“北京的冬天来了”,《受戒》“明海出家一年了”。不同作品的风格,但有相似之处,这种关联性告诉我们,这是可以学习的普遍性。
但是,仿写《百年孤独》的开头就不合适,太独特。
我们学习的是普遍性,而不是独特性。
《露天电影》学的是普遍性,而不是独特性。
“正跑着,顿了一下,停了下来。”模仿“嗖的一下,马鸣就跑了”。
一、学习语言,要分析句式。
是短句,还是长句。用动词还是形容词多,有没有用比喻句,是多还是少。
二、如何描写。
设计细节刻画,毛姆描写人物外貌很长一段,事无巨细,与巴尔扎克和雨果不同,他的节奏感很强。注意描写的搭配。长短句结合,徐则臣的作品,描写对话时,没有副词,只有人物和动词,有时候也有,但是不多。非常简洁。
在写对话时,试着消灭副词,看行不行。
有细节,是简洁,在简洁里突出细节,让画面有亮点,吸引人。
三、语言的强调。
小说一看就是小说,有些一看就是现实,不是小说。
语言要追求内心的话语方式,寻找语言强调,节奏感。
“我们要像写小说一样写小说。”作家写爱情,和其他爱情小说不同,就要捕捉语言强调,要读小说,出声读,小声读,能被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震撼。读完后,要学习借鉴其语言方式,不是抄他的语言句子,而是借鉴,描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莫言:成熟的作家依然要学习,要模仿。
就像书法家,一直要临摹,要学习。
学习了后,要用起来,哪怕只学到一点点,也要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