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但延续2000多年,老子依然上是最孤独的人。
“ 圣人知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81章,如同81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1.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然是调侃,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又来个,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2.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主不败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语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于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十六字:“敌进我退,的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慈善是天下的。
4说话太容易的时代,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老子中心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给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论语也是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雪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