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给大家分享、推荐《刀锋》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于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从小在法国生活,先后丧母丧父之后被伦敦的叔叔收养。1982年毛姆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后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五年,直接接触了社会底层生活,对后面的写作影响颇深。1897年毛姆弃医从文,专事写作。他的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创作长篇小说十余部,戏剧约三十部,短篇一百多篇,并有大量评论、随笔、游记等文章。代表作有《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等。
《刀锋》是毛姆四大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写作时年近七十岁,是唯一一部以自己真名为叙事的长篇小说,并且完全依照作者的意思尽情创作,如毛姆自己所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毛姆写的很尽兴,阅读也很尽兴。
这本书的背景设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拉里退役之后,不上大学,不结婚,也不愿意就业,抛下亲友,到欧洲游历,最后远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师的静修园中受到启发,顿悟了生命的真义。期间作者以第三方的视角来记录了与拉里相关人物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结局,以游记的口吻与小说的情节,包裹着令人不胜唏嘘的人生真貌。
故事主轴建立在拉里与未婚妻伊莎贝尔的观念冲突之上。
伊莎贝尔代表了典型的现实、实用主义,认为常规化的生活,上学、工作、结婚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历的人生,“男人就该工作,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在与拉里取消婚约之后嫁给了格雷,虽经历过破产但最终依旧凭借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是拉里的好朋友,自始自终过着稳定工作、朝九晚六的生活,有美丽的妻子,一双可人的女儿,在经历过破产打击之后,最终重新有了轻松赚钱且稳定的工作,重新注入了活力。
艾略特,伊莎贝尔的舅舅,是书中毛姆的朋友,是个典型的家财万贯的物质主义者,常年在欧洲挥霍,捐钱助人只是为了掩饰对生命的无知,艾略特做任何事情都目的明确,动机鲜明,又极其看重亲情,用书中毛姆的角度来讲是“这位老人为人亲切和善,一生却是如此傻气、无用又微不足道。他出席过无数宴会,和许国王公贵族、爵士名流来往,如今都毫无意义,这些人早把他给忘了。”最后他也确实成功跻身于社交名流,在欧洲过着浮华的生活,也仅仅是为了麻痹对死亡的恐惧。
苏菲是拉里和伊莎贝尔、格雷的旧时老友,曾经天堂般美好生活一夕破灭之后,“甘愿沉沦于酗酒和滥交,只为了报复生命的残酷,受不了平凡无趣的世界,绝望之余只好坠入地狱。”苏珊·鲁维耶却是一直生活在底层,活跃在不同的画家、画作中,在反复挣扎下,抓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让自己的生活无虞。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没有什么事情是会一成不变持续下去的,生活在发牌的时候都是随机的,重要的还是在于手握纸牌的人,是如何的选择。
最后说到主人公拉里,在一战中服役于空军,同袍牺牲救他的经历让他省思生命的意义:“我想确定究竟有没有上帝,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有邪恶存在,也想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死。”拉里不断游历,期间一路自我充实,在乱世中寻求生命的意义,经历过男女荒唐事和对西方哲学哲理的失望,最终远赴印度,接受静思的洗礼,悟道后返回美国,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生活、忠于自己(第6章是作者写作的主要原因和对拉里梵的理解)….
故事的最后拉里从此无消无息,毛姆病没有对拉里的功过进行论断,也只是“拉里的故事到此为止,固然不尽完美,我也莫可奈何”。结局留有余音,让人无尽反思。“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看完书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需要花时间思考一下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会和拉里一样不一定会有结果,但是至少能够以向上向善的心活好当下的每一刻,也不断的充实自己,活出自我。
最后的最后用《迦托·奥义书》的这句话结束: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