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从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面学到,需要把事情考虑得万全才能下手去做,而更多的书却讲有7成把握就去做。所以我经常用这两个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却一直没有很明确什么情况下用哪一个概念,是否有一个更根本的概念能够解释什么时候行动呢?比如买股票这事情,因为没有搞懂一直不敢碰,是否需要先拿一小部分判死刑的钱去在市场里学习呢?还是像我心里认为的至少多上几个投资班,形成自己的操作理念再去操作啊?如果用放弃部分安全感来解释的话我觉得两个都对,就是度不一样,边写我在边思考,我觉得后者更对,我决定先找牛人咨询,再上投资班,然后再制定操作原则,最后开始小额操作。
以前,看到名人慷慨激昂的演讲回很激动,昨天看到肯尼迪的演讲去更多的是平和与思考,甚至是怀疑。
批判性思维笔记。
通过提问,我们传达给被问对象的是:"我对这个很好奇""我想多了解些""请帮帮我"。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总是摆出一副态度说:"哈哈,我可逮着你的yige错了。"那基本只能带来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对事不对人",直接假设了对方也只对事不对人,不会对你的话产生情绪,所以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尊重,最后不但解决不了事,而且得罪了人。
以后在对话时,需要先检查自己说出的话是否尊重别人。
两种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像海绵一样,把外部信息都吸收进去。
两个优点:1吸收的信息越多,越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这些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2相对而言,这种方式是被动吸收理解,轻松快捷,如果知识本身是正确又系统的,确实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帮助。
于我个人而言,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更多的是采用海绵式思维。主要原因有:1我根本不了解这个知识,可能提不出有水平的问题。2因为能写畅销书的作者一般都很有名,我内心可能先假设他说的比较在理吧。3有些知识适合先模仿再创造,一上来就批判思维,可能一直无法开始第一步学习。比如学骑自行车,不需要掌握动平衡等概念才能学会,很可能一个物理平衡的专家并不会骑车。4批判性思维也需要大量的积累才能问出关键问题。
最大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我们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就会对自己学到的东西深信不疑,如果所学的知识有矛盾,就会完全混乱不知如何判断。
所以,我个人认为海绵式思维虽然有优点,但是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学会淘金式思维,来帮助我们看清知识的真相,淘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长期依赖海绵式思维的人就像马戏团里的大象,小时候被一根小木棒拴住,无法挣脱,当形成习惯之后,即使长到几吨重,挣脱小木棍轻而易举的时候,他也对那根棍子百依百顺,无法逃脱。为了逃脱大象的命运,我们需要淘金式思维。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淘金式思维来帮我们判断前进的方向。